(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眇眇(miǎo miǎo):微小,這裏指觀察的角度細微。
- 方輿(fāng yú):指大地,因爲古代認爲地是方的。
- 蒼蒼:深青色,這裏形容天空的顏色。
- 圜蓋(huán gài):指天空,因爲古代認爲天是圓的,像一個蓋子。
- 樞紐(shū niǔ):關鍵,中心。
- 宅中:居中,指黃帝居於中央。
- 圖大:謀劃大事,指黃帝規劃天下大事。
- 氣調:氣息的調節,這裏指四季的氣息變化。
- 四序:四季的順序。
- 風和:風調雨順,指風與萬物和諧。
- 萬籟(wàn lài):自然界中各種聲音。
- 祚(zuò):賜福,保佑。
- 明德:光明正大的德行。
- 時雍:時代和諧。
- 道泰:道德昌盛,社會安定。
翻譯
微觀大地,仰望蒼穹。 黃帝至高無上,居中謀劃天下大事。 四季氣息調和,風與萬物和諧共鳴。 賜福於我們的光明德行,時代和諧,道德昌盛。
賞析
這首作品以宏大的視角讚美了黃帝的偉大和其對天下的深遠影響。詩中「眇眇方輿,蒼蒼圜蓋」描繪了天地之廣闊,而「至哉樞紐,宅中圖大」則突出了黃帝的中心地位和其對天下大事的規劃。後兩句「氣調四序,風和萬籟」進一步以自然界的和諧來象徵黃帝治下的和平繁榮。最後,「祚我明德,時雍道泰」表達了對黃帝光明德行的讚美和對時代和諧、道德昌盛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黃帝的崇高地位和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魏徵
魏徵,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鉅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爲“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 39篇诗文
魏徵的其他作品
- 《 郊廟歌辭五郊樂章白帝商音 》 —— [ 唐 ] 魏徵
- 《 郊廟歌辭 享太廟樂章 大基舞 》 —— [ 唐 ] 魏徵
- 《 郊廟歌辭 享太廟樂章 雍和 》 —— [ 唐 ] 魏徵
- 《 五郊樂章赤帝徵音肅和 》 —— [ 唐 ] 魏徵
- 《 五郊樂章青帝角音舒和 》 —— [ 唐 ] 魏徵
- 《 郊廟歌辭 》 —— [ 唐 ] 魏徵
- 《 五郊樂章青帝角音 》 —— [ 唐 ] 魏徵
- 《 郊廟歌辭 享太廟樂 章 長發舞 》 —— [ 唐 ] 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