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

· 韓愈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對日猶分勢,騰天漸吐靈。 未高烝遠氣,半上霽孤形。 赫奕當躔次,虛徐度杳冥。 長河晴散霧,列宿曙分螢。 浩蕩英華溢,蕭疏物象泠。 池邊臨倒照,檐際送橫經。 花樹參差見,皋禽斷續聆。 牖光窺寂寞,砧影伴娉婷。 幽坐看侵戶,閒吟愛滿庭。 輝斜通壁練,彩碎射沙星。 清潔雲間路,空涼水上亭。 淨堪分顧兔,細得數飄萍。 山翠相凝綠,林煙共冪青。 過隅驚桂側,當午覺輪停。 屬思摛霞錦,追歡罄縹瓶。 郡樓何處望,隴笛此時聽。 右掖連臺座,重門限禁扃。 風臺觀滉瀁,冰砌步青熒。 獨有虞庠客,無由拾落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秋: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 端正月:指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
  • 東溟(míng):東海。
  • 赫奕(hè yì):光輝炫耀貌。
  • 躔(chán)次: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
  • 虛徐:從容緩慢。
  • 杳冥(yǎo míng):指極遠的地方。
  • 列宿(liè xiù):指衆星宿。
  • 英華:精華。
  • 蕭疏:稀疏。
  • 物象:萬物。
  • 泠(líng):清涼。
  • 皋禽:水邊的鳥。
  • 牖(yǒu)光:從窗戶透入的光線。
  • 砧(zhēn)影:搗衣石的影子。
  • 娉婷(pīng tíng):姿態美好的女子。
  • 冪(mì):覆蓋。
  • 屬思:構思。
  • 摛(chī):鋪陳。
  • 罄(qìng):盡。
  • 縹(piǎo)瓶:淡青色的酒瓶。
  • 右掖:唐代指中書省。
  • 臺座:宰相之位。
  • 禁扃(jīn jiōng):宮門。
  • 滉瀁(huàng yǎng):形容廣闊無涯。
  • 青熒:青光閃映貌。
  • 虞庠(yú xiáng):周代學校名,這裏指學子。
  • 落蓂(luò mì):相傳堯時階下有蓂莢,隨月的朔望而變化,這裏比喻美好的時光。

翻譯

在深秋的這個正圓明月夜,今晚月亮從東海緩緩升起。 和太陽相對時還略顯勢弱,騰空而起漸漸散發出靈芒。 月未升高時蒸起遠方霧氣,到半空時在晴空中呈現孤影。 光輝燦爛正當運行的位置,從容緩慢地越過遙遠天際。 長河在晴空中霧氣消散,衆星宿在曙光中如同點點流螢。 月光揮灑精華四溢,世間萬物在稀疏月光下透着清涼。 池邊可見月亮的倒影,房檐邊月光好似橫送經文的光影。 花樹參差不齊在月光下可見,水邊的鳥兒啼叫聲斷斷續續傳入耳中。 從窗戶透進的月光窺見屋內的寂寞,搗衣石的影子彷彿陪伴着那美麗的女子。 靜坐着看月光漸漸照進屋裏,悠閒地吟詩喜愛這灑滿月光的庭院。 傾斜的月光像白練通到牆壁,細碎的月影如同星光照在水中。 月光使雲間的道路顯得清潔,讓水上的亭子充滿空涼之意。 月光純淨得似乎可以看清月中的玉兔,細膩得能數清水中的飄萍。 山巒的翠色在月光下相互凝聚,樹林的煙霧與月光共顯青濛之色。 月光經過角落使桂枝一側驚現,中午時感覺月輪好像停止不動。 構思美妙如同鋪陳雲霞般的錦繡文字,追歡作樂喝盡瓶中的美酒。 此時不知郡樓在何處能望見明月,又在聆聽隴上的笛聲。 中書省連接着宰相之位,層層宮門限制着進出。 在風臺上觀覽廣闊無邊的月色,在如冰般明亮的臺階上漫步。 只有我這求學的人,沒機會拾起那象徵美好時光的落蓂。

賞析

這首詩是韓愈和崔舍人共同詠月之作,長達二十韻。整首詩圍繞明月展開細緻描繪,從月亮升起的東方之海,到升空後的光芒姿態,以及在世間萬物上投射出的種種光影變化、引發的各種感受,都一一入詩。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細膩的筆觸,如「對日猶分勢,騰天漸吐靈」生動地寫出月亮與太陽相對時最初的態勢和逐漸散發的光芒;「花樹參差見,皋禽斷續聆」通過描寫月光下可見的花樹與可聞的鳥兒叫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營造出靜謐而美妙的氛圍。詩中還融入了詩人自身的情感與思考,結尾處「獨有虞庠客,無由拾落蓂」隱隱流露出自己求學之人在這美好月色下,感慨錯過美好時光的淡淡惆悵,使整首詩在優美的月色描寫中增添了思想深度,展現出韓愈高超的詩歌創作技藝和獨特的文學風格。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