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柳州食蝦蟆

· 韓愈
蝦蟆雖水居,水特變形貌。 強號爲蛙蛤,於實無所校。 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 跳躑雖雲高,意不離濘淖。 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 周公所不堪,灑灰垂典教。 我棄愁海濱,恆願眠不覺。 叵堪朋類多,沸耳作驚爆。 端能敗笙磬,仍工亂學校。 雖蒙句踐禮,竟不聞報效。 大戰元鼎年,孰強孰敗橈。 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 餘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 而君復何爲,甘食比豢豹。 獵較務同俗,全身斯爲孝。 哀哉思慮深,未見許回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蝦蟆:同“蛤蟆”。
  • 脊皴皰:脊背皮膚皺起像瘡皰。皴(cūn)。
  • 跳躑(zhí):跳躍。
  • 濘淖(nìng nào):泥濘,泥沼。
  • 叵堪:不堪。叵(pǒ)。
  • 釣罩:捕魚或捉蟲的竹器。
  • 豢豹:喂養的豹。豢(huàn)。

繙譯

蛤蟆雖然在水中居住,但水卻改變了它的模樣。勉強稱它爲青蛙或蛤蟆,實際上沒有什麽區別。雖然它有兩條長腿,無奈脊背皮膚皺起像瘡皰。它跳躍雖然能跳得很高,但心思縂離不開泥濘之地。它的鳴聲相互呼應,毫無道理衹是在喧閙。這是周公都不能忍受的,灑灰畱下了典故教導後人。我拋棄憂愁來到海邊,一直希望能睡著不醒來。不能忍受它的同類太多,吵得耳朵像驚爆一樣。它們確實能敗壞人的興致,還善於擾亂人們的學習。它們雖然曾受到勾踐的禮遇,但最終也沒聽說有什麽廻報。在元鼎年間有一場大戰,誰強誰弱誰失敗誰勝利。居然能夠成爲鼎中的美味,難道不是侮辱了釣魚的罩子。我起初難以下咽,近來也能稍微喫一點了。常常害怕沾染蠻夷的習俗,失去了平生的喜好樂趣。而你又爲什麽,甘心喫它就像喫被喂養的豹。狩獵比較務必與俗人相同,保全自身才算是孝道。悲哀啊思考得這麽深刻,還沒見到你有廻頭的跡象。

賞析

這首詩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對蝦蟆進行了描寫與諷刺。詩中既描寫了蝦蟆的形態和習性,如“強號爲蛙蛤,於實無所校”“跳躑雖雲高,意不離濘淖”等,又通過寫周公不堪其擾灑灰、其叫聲吵閙、能敗興致亂學校等,對蝦蟆進行了調侃和批判。後又提到蝦蟆曾被勾踐禮待卻未聞廻報,以及“居然儅鼎味”的境遇,還提到自己對喫蝦蟆從起初難以下咽到稍能接受的變化。最後對友人“甘食比豢豹”表示疑惑,認爲應遵循孝道和保持自身的喜好。整首詩搆思奇特,用誇張、比喻等手法,在看似輕松調侃的語氣中表達出一定的思考和觀點。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