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燈花鵲噪漫成

· 于謙
夜看銀臺吐絳花,曉聞靈鵲噪檐牙。 民安足遂中心願,年壯何妨到處家。 得失紛紛隨夢蝶,公私擾擾付鳴蛙。 晚香好在東籬菊,相伴秋霜入鬢華。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銀臺: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這裏指燈臺。
  • 絳花:紅色的花,這裏指燈花。
  • 靈鵲:傳說中能報喜的喜鵲。
  • 檐牙:屋檐的邊緣。
  • 民安:人民安居樂業。
  • 年壯:年輕力壯。
  • 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比喻人生如夢。
  • 公私:公事和私事。
  • 鳴蛙:蛙鳴,比喻無關緊要的閒事。
  • 東籬菊:東邊的籬笆旁的菊花,常用來象徵隱逸的生活。
  • 鬢華:鬢角的頭髮,指老年。

翻譯

夜晚看着燈臺吐出紅色的燈花,清晨聽到喜鵲在屋檐邊叫。 人民安居樂業足以滿足我內心的願望,年輕力壯何妨四處爲家。 得失紛擾如同夢中蝴蝶,公事私事煩擾都像蛙鳴一樣無關緊要。 晚秋的菊花依舊香氣撲鼻,它們陪伴着秋霜,映入我老去的鬢角。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于謙對於生活的淡泊態度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夜看銀臺吐絳花,曉聞靈鵲噪檐牙」描繪了夜晚與清晨的景象,通過燈花與喜鵲的意象,傳達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後句「民安足遂中心願,年壯何妨到處家」體現了詩人對人民安居樂業的期望,以及對自己四處爲家的豁達。詩的最後,以東籬菊和秋霜入鬢華作結,既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欣賞,也隱含了對時光流逝、人生老去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情懷。

于謙

于謙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 4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