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荊軻傳作六首

平生劍術未曾疏,況是深沉解好書。 蓋聶相期知不可,漸離同去因何如。 六王有恨惟銅柱,一擿無成更副車。 可惜漢家需佐命,英雄未得少踟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niè):指荊軻的同伴聶政,相傳爲荊軻的刺客同伴。
銅柱:古代刑具,用銅制成的柱子,用來綁縛犯人。
(tī):古代一種刑法,用來刑罸犯人。
副車:古代刑具,用來拷打犯人的車。

繙譯

一生專精劍術未曾懈怠,更是深思熟慮讀書甚多。
蓋聶政早已知曉不可避免,漸漸遠離共同前往又有何意義。
六位君王心中懷恨衹能發泄在銅柱上,一次刺擊無功反而受刑更甚。
可惜漢室需要英才輔佐治理,英雄卻因猶豫不決而未能前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荊軻的傳奇故事,表現了他一生專注於劍術和學問,但最終未能完成刺秦的使命,以及他的同伴聶政的離去和英雄的猶豫不決。詩中通過銅柱、擿車等刑具的描寫,突出了荊軻的悲壯命運和漢家的需要,展現了古代英雄的忠義與無奈。整躰氛圍莊嚴肅穆,寓意深遠,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敬仰和對時代命運的思考。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