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裔蕃家峋山屈科過宿和予留別詩見志仍用前韻送行

· 成鷲
擬向滄江泛一漚,主人將去爲賓留。 夢迴竹榻心先冷,話盡鬆燈興未休。 古調稀聞遺白雪,秋風吹冷弊貂裘。 晚來共作溪橋別,明月在天人在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毛裔:指毛姓的後代。
  • 蕃家:指外來的家族。
  • 峋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屈科:指屈原的科舉,這裏可能指屈原的文學成就或精神。
  • 過宿:過夜。
  • 和予留別詩見志:和我的留別詩表達心志。
  • 前韻:指之前詩作的韻腳。
  • 滄江:泛指江河。
  • 泛一漚:比喻短暫的漂泊。
  • 將去爲賓留:主人即將離開,卻爲了客人留下。
  • 夢迴:夢醒。
  • 竹榻:竹製的牀。
  • 鬆燈:用松脂點的燈。
  • 古調:古代的曲調。
  • 稀聞遺白雪:很少聽到像白雪一樣高潔的曲調。
  • 弊貂裘:破舊的貂皮大衣。
  • 溪橋:溪流上的橋。
  • 明月在天人在舟:明亮的月亮在天上,人卻在船上。

翻譯

我本打算在江河中短暫漂泊,主人卻爲了我留下而即將離去。夢醒後,竹牀上的心情已變得冷淡,但談話直到鬆燈燃盡,興致仍未消退。古代高潔的曲調已不多見,秋風吹冷了我破舊的貂皮大衣。傍晚時分,我們在溪橋上共同告別,明亮的月亮高懸天空,而我卻身在舟中。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感慨和對友情的珍視。詩中,「擬向滄江泛一漚」展現了詩人原本的漂泊計劃,而「主人將去爲賓留」則突顯了主人的深情厚意。通過「夢迴竹榻心先冷」與「話盡鬆燈興未休」的對比,詩人巧妙地描繪了離別時的複雜情感。結尾的「明月在天人在舟」則以景結情,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淡淡的憂傷。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