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雅頌二十四首同翠渠作清平擒賊

· 祁順
懲惡欲勸善,扶弱先鋤強。 稂莠既芟薙,嘉穀斯豐穰。 任棠思拔薤,卜式善牧羊。 弱強兩得所,坐見民俗康。 貴陽仁義政,可以式四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稂莠(láng yǒu):指雜草,比喻惡人或不良之物。
  • 芟薙(shān tì):割除雜草,比喻剷除邪惡。
  • 豐穰(fēng ráng):豐收,比喻社會安定繁榮。
  • 任棠:古代傳說中的人物,以拔除雜草比喻剷除惡勢力。
  • 拔薤:比喻剷除惡勢力。
  • 卜式:古代傳說中的人物,以善於牧羊比喻善於治理。
  • 牧羊:比喻治理國家或地方。
  • 弱強兩得所:弱者和強者都能得到適當的安置。
  • 坐見:自然而然地看到。
  • 民俗康:民間風俗和諧安寧。
  • 貴陽仁義政:指貴陽地區的仁政和義舉。
  • 式四方:成爲四方的榜樣。

翻譯

懲治惡行是爲了勸導人們向善,扶持弱小首先要打擊強橫。 雜草被剷除乾淨,好的莊稼才能豐收。 任棠思考如何拔除雜草,卜式擅長放牧羊羣。 弱者和強者都得到適當的安置,自然而然地看到民間風俗和諧安寧。 貴陽的仁政和義舉,可以成爲四方的榜樣。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比喻和象徵的手法,表達了懲惡揚善、扶弱鋤強的政治理念。詩中以「稂莠」比喻惡人,以「芟薙」比喻剷除邪惡,強調了清除社會不良因素的重要性。同時,通過「任棠拔薤」和「卜式牧羊」的典故,讚美了善於治理和引導民衆的智慧。最後,詩人以貴陽的仁政爲例,展現了理想中的社會秩序和民間和諧,體現了對清明政治的嚮往和讚美。

祁順

明廣東東莞人,字致和,號巽川。天順四年進士,授兵部主事,進郎中。成化中使朝鮮,不受金繒,拒聲伎之奉。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