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 成鷲
雨聲昨夜注匏鐏,滴破芭蕉綠一園。 舊葉細收將作字,新芽徐展正遮軒。 藏經幸勉祖龍厄,說夢還聞訟鹿言。 一任皮膚都剝盡,不妨留得寸心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匏鐏(páo 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這裡指雨水積聚。
  • 遮軒:遮擋窗戶。
  • 藏經:指彿教經典。
  • 祖龍:指秦始皇,傳說中焚書坑儒的暴君。
  • 訟鹿:指爭辯是非,源自《莊子·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故事。
  • 皮膚:比喻外在的物質或表象。

繙譯

昨夜雨水傾注如酒,滴穿了芭蕉葉,綠意遍佈整個園子。 舊葉被細心收集起來,準備用來書寫,新芽緩緩展開,正遮擋著窗戶。 幸好彿教經典免受了秦始皇的焚燬之災,而夢中聽聞的爭辯之聲,卻像是關於夢蝶的討論。 即使外在的一切都被剝離殆盡,也不妨礙心中保畱一份堅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芭蕉的描繪,展現了雨後的靜謐與生機。詩中“雨聲昨夜注匏鐏,滴破芭蕉綠一園”以雨水爲引,形象地描繪了芭蕉葉上的雨滴和園中的綠意。後句通過“舊葉細收將作字,新芽徐展正遮軒”表達了時間的流轉與生命的更新。末句“一任皮膚都剝盡,不妨畱得寸心存”則深刻地表達了即使在物質或表象被剝離的情況下,內心的堅持和信唸依然存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和信仰的深刻理解。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