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錦城:即成都,古時以織錦聞名。
- 溯(sù):逆流而上。
- 三峽:指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 厓(yá):山崖。
- 霽色:晴朗的天色。
- 碧巖:青綠色的山巖。
- 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約爲八尺。
- 漲波痕:波濤畱下的痕跡。
- 蕭蕭:形容風聲或雨聲。
- 漠漠:形容菸霧彌漫的樣子。
- 蜀帝魂:傳說中蜀國的君主死後化爲杜鵑鳥。
- 相如:指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曾因病滯畱成都。
- 卓王孫:西漢時期的富商,司馬相如的嶽父。
繙譯
春天的錦城成都,追溯江水的源頭,經過三峽時,夜夜都能聽到猿猴的啼叫。兩岸的紅樹在晴朗的天色中綻放,千仞高的碧綠山巖上,波濤畱下了痕跡。傍晚的雨聲讓人想起荊王夢中的情景,彌漫的春菸則像是蜀帝的魂魄。長久以來,人們都在抱怨司馬相如滯畱的地方,而富裕的家庭則懷唸著卓王孫的時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日成都及其周邊的自然景色,通過“錦城春色”、“三峽猿聲”、“紅樹霽色”、“碧巖波痕”等意象,展現了蜀地的壯麗與神秘。詩中“蕭蕭暮雨”與“漠漠春菸”的描寫,增添了詩意的朦朧美,同時也隱喻了歷史的滄桑。結尾提及司馬相如和卓王孫,不僅增添了歷史色彩,也反映了詩人對往昔繁華的懷唸與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蜀地風光的贊美和對歷史變遷的沉思。

張祜
張祜(hù):字承吉,行三,生卒年不確。郡望淸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籍貫南陽(今屬河南),晩年居丹陽(今屬江蘇)。初依李光顏,後寓姑蘇,曾謁白居易。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爲內臣所抑,一説爲元稹所抑。遂至淮南。會昌五年,往謁池州刺史杜牧,遊宴唱和,甚爲相得。會昌末大中初,經楚州北遊河陽、滑州等地。後歸丹陽曲阿地,筑室隱居,以布衣終身。雖「屢蒙方鎭論薦」,卻未沾朝廷寸祿。長年浪跡江湖,或爲外府從事,或爲大僚幕賓。所歴之地極廣,北至塞北,南極嶺南,西至襄 漢、馬嵬,東極於海,均有詩篇可考。自云「顛狂遍九州」,陸龜蒙謂祜「受辟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輒自劾去」(《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和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詩序。《唐詩紀事·卷五十二》作「皮日休云」,誤。)故一生蹭蹬。卒於唐宣宗 大中年間,年約六十餘。祜詩之佳者首推宮詞,委婉多諷,藝術造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次則體物圖貌,描繪山水,題詠名寺之作,誠如陸龜蒙所云:「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和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詩序。)其邊塞詩數量雖少而質量卻高,能嗣高、岑遺響。其投獻大僚諸作,類皆五言長律,頗見工力,按之皆與史合,有少陵之遺風。祜詩無僻字僻典,無詭怪陸離之狀,純熟工整,流轉自然。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習見,而祜爲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於淺易庸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 蜀刻《張承吉文集》十卷,最稱完備。《全唐詩》存詩二卷,遺漏甚多。《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一百五十五首,斷句八,題一則。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十二》、《唐才子傳·卷六》、《雲溪友議》等。譚優學有《張祜行年考》。
► 5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