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城詞

· 張籍
築城處,千人萬人齊把杵。重重土堅試行錐,軍吏執鞭催作遲。 來時一年深磧裏,盡著短衣渴無水。力盡不得拋杵聲,杵聲未盡人皆死。 家家養男當門戶,今日作君城下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chǔ):古代用來擣土的工具,這裡指築城時用來夯實土的工具。
  • 重重土堅試行錐:指用錐子試探土的堅實程度,以確保城牆的穩固。
  • 軍吏:軍隊中的官員,這裡指監督築城的軍官。
  • (qì):沙漠或沙石地。
  • 拋杵聲:停止使用杵的聲音,即停止築城的動作。

繙譯

在築城的地方,成千上萬的人一起揮動著杵。他們用錐子反複試探土的堅實,軍官手持鞭子催促他們加快速度。

這些人在沙漠深処已經勞作了一年,全都穿著短衣,渴得沒有水喝。他們用盡全力也不能停止杵擊的聲音,直到杵聲未停,人已死去。

家家戶戶養育的男子本應支撐門戶,如今卻成了你城下的泥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築城勞役的殘酷景象,通過“千人萬人齊把杵”和“軍吏執鞭催作遲”等生動細節,展現了勞工們艱苦的勞動環境和嚴苛的監督。詩中“來時一年深磧裡,盡著短衣渴無水”進一步揭示了勞工們的生活睏境,而“杵聲未盡人皆死”則深刻反映了勞役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最後兩句“家家養男儅門戶,今日作君城下土”則抒發了對這些無辜生命犧牲的悲憫和對統治者冷酷無情的批判。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深沉,是對古代勞役制度的有力控訴。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