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澧州張舍人笛

· 杜牧
發勻肉好生春嶺,截玉鑽星寄使君。 檀的染時痕半月,落梅飄處響穿雲。 樓中威鳳傾冠聽,沙上驚鴻掠水分。 遙想紫泥封詔罷,夜深應隔禁牆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發勻肉好:指笛子的材質均勻,質地優良。
  • 生春嶺:比喻笛子材質來自春天的山嶺,意指其材質新鮮、優質。
  • 截玉鑽星:形容制作笛子的工藝精細,如同截取玉石,鑽刻星辰。
  • 檀的:指檀木的顔色。
  • 染時:指染色的時候。
  • 痕半月:形容檀木染色後的痕跡如同半輪明月。
  • 落梅:指梅花落下。
  • 響穿雲:形容笛聲高亢,能夠穿透雲層。
  • 威鳳:指鳳凰,象征高貴和吉祥。
  • 傾冠聽:形容聽得入神,以至於帽子都傾斜了。
  • 驚鴻:指驚飛的鴻雁,比喻美麗的女子。
  • 掠水:指鴻雁飛過水麪。
  • 紫泥封詔:指用紫泥封印的詔書,表示皇帝的詔令。
  • 禁牆:指皇宮的圍牆。

繙譯

笛子的材質均勻且質地優良,倣彿來自春天的山嶺,經過精細的工藝制作,如同截取玉石,鑽刻星辰,然後寄給了使君。檀木染色後的痕跡如同半輪明月,儅梅花飄落時,笛聲高亢,能夠穿透雲層。在樓中,鳳凰被笛聲吸引,聽得入神,以至於帽子都傾斜了;而在沙上,驚飛的鴻雁飛過水麪,也被笛聲所吸引。遙想那用紫泥封印的詔書已經下達,夜深人靜時,應該能在皇宮的圍牆外聽到這美妙的笛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笛子的精美與笛聲的美妙,通過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笛子的材質和制作工藝形容得如同珍寶一般。詩中“落梅飄処響穿雲”一句,以梅花落下的景象和笛聲穿雲的想象,形象地表達了笛聲的高亢和美妙。後兩句則通過鳳凰和鴻雁的比喻,進一步以動物的反應來襯托笛聲的吸引力。結尾処,詩人想象在皇宮外深夜能聽到這笛聲,增添了一絲神秘和遐想。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贊美。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