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佛子行

諸暨縣北楓橋溪,楓橋溪水上接顏烏棲。其下一百二十里合萬和水,萬和孝子廬父墓,墓上芝生荑。 楊生佛子與萬和孝子齊。六歲懷母果,二十爲母嘗百藥,藥弗醫,啖母以肉將身刲。 母病食肉起,其神若刀圭。母死返九土,常作嬰兒啼。 倚廬宿苫塊,棄隔妾與妻。嗟哉佛子孝行絕,人人不識感鬼神。 頰下生瘤大如尊,何人戲手瘤上捫。明朝怪事駭妻子,頰下削贅無瘤痕。 背上一掌印,爭來看奇痕。墳頭木共白兔馴,更遣迎送烏成羣。 傍人竹弓不敢彈,豈比八九雛生秦。縣官上申聞,旌戶復其身。 佛子走告免,稱主臣主臣。嗟哉佛子誰媲稱,今之人有刃股乳,詭孝子以爲名,規免徭徵以希其旌,嗟哉佛子誰媲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諸暨縣北楓橋溪:位於今浙江省諸暨市北部的一條溪流。
  • 顏烏棲:傳說中的地名,與孝子顏烏有關。
  • :音tí,指初生的嫩芽或嫩葉。
  • :音dàn,意爲吃或給吃。
  • :音kuī,割取。
  • 刀圭:古代量取藥物的工具,此處比喻藥物或治療方法。
  • 九土:指九泉之下,即地府。
  • 苫塊:苫音shān,塊音kuài,指草蓆和土塊,古代孝子守喪時所用的臥具。
  • 頰下生瘤:指臉頰下長出的腫瘤。
  • 削贅:切除多餘的肉。
  • 旌戶:指受到表彰的家庭。
  • 徭徵:古代的勞役和賦稅。

翻譯

在浙江省諸暨市北部的楓橋溪,這條溪流的上游與傳說中孝子顏烏的棲息地相連。下游一百二十里後匯入萬和水,萬和是一位孝子,他在父親的墓旁建廬居住,墓上竟然長出了芝草的嫩芽。

楊佛子,這位生性慈悲的人,與萬和孝子齊名。他六歲時就懂得懷念母親,二十歲時爲了治療母親的病,嘗試了各種藥物,但藥物無效,他便割下自己的肉給母親吃。母親吃了他的肉後奇蹟般地康復了,這肉彷彿是神奇的藥物。母親去世後,他悲痛欲絕,常常像嬰兒一樣哭泣。

他在草蓆和土塊上守喪,遠離了妻子和妾室。楊佛子的孝行無人能及,人們都感到驚奇,甚至感動了鬼神。他的臉頰下長了一個大腫瘤,有人好奇地用手觸摸。第二天,他的妻子和孩子們驚訝地發現,他的臉頰下不僅沒有了腫瘤,連疤痕也沒有。他的背上留下了一個手掌印,人們爭相來看這奇異的痕跡。

墓旁的樹木和白兔都變得溫順,烏鴉成羣地迎接和送別。旁邊的人不敢用竹弓射箭,這與秦地的雛鳥不同。縣官聽說了這件事,決定表彰他的家庭,並免除他的勞役和賦稅。楊佛子卻跑去拒絕,連聲說不敢當。

唉,楊佛子的孝行誰能比擬?如今有人割股餵乳,卻只是爲了虛名,逃避勞役和賦稅,希望得到表彰。唉,楊佛子的孝行誰能比擬?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敘述楊佛子的孝行,展現了其超越常人的孝道精神和對母親的深切懷念。詩中,楊佛子的行爲不僅感動了人類,甚至感動了鬼神,顯示了他的孝行之深。同時,通過對比其他人的虛僞孝行,更加突出了楊佛子的真誠和純粹。詩歌語言簡練,情感真摯,通過對楊佛子孝行的描述,傳達了對孝道的崇高敬意和對虛僞行爲的批判。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