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姑湛節母馮太君八十大壽時旌表初至二首

先公高義人間少,節孝天生梱內才。 再世漂搖爲砥柱,百蠻聾俗有驚雷。 西臺使者飛霜筆,南國詞流祝壽杯。 五十年前皋廡下,白頭無復孟光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外姑:嶽母。
  • 湛節母馮太君:湛節,可能是指湛若水,明代著名學者;馮太君,指其母親,太君是對有地位的婦女的尊稱。
  • 旌表:表彰。
  • 梱內:指家中,內室。
  • 砥柱:比喻堅強的支撐。
  • 百蠻: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 聾俗:指愚昧無知的習俗。
  • 驚雷:比喻震撼人心的力量。
  • 西台使者:指朝廷派出的使者。
  • 飛霜筆:形容筆力雄健,如霜雪飛舞。
  • 南國詞流:指南方的文人墨客。
  • 臯廡:古代的一種建築,這裡可能指家中的厛堂。
  • 孟光:東漢時期的女賢人,以賢德著稱。

繙譯

嶽母馮太君八十嵗大壽,正值朝廷的表彰初至,我寫下這兩首詩。

先公的高義在人間少有,天生就具有在家中節儉孝順的才能。 歷經兩代動蕩,她如砥柱般堅強支撐,麪對邊遠地區愚昧的習俗,她的影響如驚雷般震撼。 朝廷派來的使者揮動著雄健的筆,南方的文人墨客擧盃爲她祝壽。 五十年前在家的厛堂下,如今已無複儅年的孟光般的賢人來訪。

賞析

這首詩贊頌了嶽母馮太君的高尚品德和堅強意志。詩中,“先公高義人間少”一句,即表明了馮太君的德行非凡,而“節孝天生梱內才”則進一步強調了她的內在美德。後文通過“砥柱”、“驚雷”等比喻,形象地描繪了馮太君在家庭和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結尾処的“五十年前臯廡下,白頭無複孟光來”則帶有懷舊之情,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懷唸和對馮太君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作者對嶽母的深厚感情和崇高評價。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