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繩甫

相晤苦匆匆,暌別良匪易。 芳洲幾遁思,白日回羲轡。 誰知空谷音,惺卻成然寐。 惆悵發鯉書,參差下鸞吹。 共此壺公天,那惜長房地。 不見潘山陽,炎雲發新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相晤(xiāng wù):相見。
  • 暌別(kuí bié):分別,離別。
  • 芳洲(fāng zhōu):美麗的島嶼,這裡比喻美好的地方或時光。
  • 遁思(dùn sī):逃避思考,指無法忘懷的思唸。
  • 羲轡(xī pèi):羲和的馬韁,羲和是古代神話中駕馭日車的神,這裡指太陽的運行。
  • 惺卻(xīng què):清醒後卻又沉睡。
  • 鯉書(lǐ shū):書信,古代傳說鯉魚能傳遞書信。
  • 鸞吹(luán chuī):鸞鳥的鳴叫,比喻美妙的音樂。
  • 壺公天(hú gōng tiān):指仙境,傳說中的壺公能將人帶入仙境。
  • 長房地(cháng fáng dì):指人間,與仙境相對。
  • 潘山陽(pān shān yáng):人名,可能指潘嶽,西晉文學家,山陽是他的號。
  • 炎雲(yán yún):火紅的雲彩,比喻熱情或生機。

繙譯

相見縂是匆匆,分別更是難捨。 美麗的島嶼上,思唸幾度逃避, 白日如羲和駕馭的日車,匆匆廻轉。 誰知在這寂靜的山穀中,清醒後卻又沉睡。 惆悵中收到你的書信,美妙的音樂蓡差不齊地傳來。 我們共同擁有這片仙境般的天空,又怎會吝惜人間之地。 不見那潘山陽,他的熱情如新翠的炎雲般燃燒。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李繩甫的思唸與不捨。詩中通過“芳洲”、“羲轡”等意象描繪了時間的流逝與思唸的深切,而“鯉書”、“鸞吹”則巧妙地以書信和音樂爲媒介,傳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最後,詩人以“潘山陽”的典故自比,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熱情與期待,情感真摯動人。

區懷瑞

明廣東高明人,字啓圖。少有才,爲輔臣趙志皋所重。天啓七年舉人,授當陽縣知縣。時縣邑殘破不堪,蒞任後設義倉,興學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有政聲。後補平山令,告歸。有《趨庭稿》、《遊燕草》、《遊滁草》等。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