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費鍾石庶子考績入京

憶昔同登科,相好如弟昆。 回首祗昨日,倐更廿寒温。 中間幾聚散,風雨最銷魂。 今我偶南來,而子復北轅。 臨岐重執手,惻惻夫何言。 祖道值春晩,落花擁籬根。 何以贈逺行,采擬思芳蓀。 夫子玉堂英,詞賦陋文園。 今去定承寵,重上金馬門。 同時持槖入,借問今誰存。 江水日東注,羲和忽西奔。 願子早登庸,捐軀答至尊。 俊也下駑才,恐負海嶽恩。 别來各努力,餘事置勿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庶子:官名。
  • 祗(zhī):同「只」。
  • 倏(shū):極快地,忽然。
  • 廿(niàn):二十。
  • 寒溫:指時間的變化,季節更替。
  • 臨岐(qí):指到了岔路口,常用於表達分別的時刻。
  • 惻惻:內心悲痛、憂傷的樣子。
  • 祖道:古人出行前要祭祀路神,後引申爲設宴踐行。
  • 芳蓀(sūn):香草名。
  • 玉堂:翰林院的別稱。
  • 陋(lòu):認爲……淺陋,輕視。
  • 文園:指司馬相如,曾爲文園令。此處代指司馬相如的辭賦。
  • 持橐(tuó):古代官員侍從皇帝時,攜帶奏章等文件的袋子,指侍從皇帝左右。
  • 登庸:被皇帝任用。
  • 捐軀:捨棄生命。
  • 至尊:指皇帝。
  • 駑(nú)才:才能低下,作者自謙之詞。

翻譯

回憶往昔我們一同考中科舉,彼此交好就如同兄弟一般。回首過往就好像只是昨天的事情,可轉眼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年的時光。這期間我們經歷了幾次相聚與離散,那些離別的風雨最是讓人黯然神傷。如今我偶然來到南方,而你卻要重新向北啓程。在岔路口分別之時我們再次緊緊握手,滿心的哀傷竟不知從何說起。踐行的這天正值晚春,落花堆積在籬牆邊。用什麼來贈送給遠行的你呢?我想要採來香草以表思念。你本是翰林院中的傑出英才,你的詞賦水平令司馬相如的作品都顯得淺陋。此次進京必定會承接皇帝的恩寵,再次踏上金馬門。當年一同侍從皇帝的人,如今還剩下誰呢?江水每日向東流淌,時光如同羲和駕車一般匆匆向西奔去。希望你早日得到皇帝重用,能捨生忘死報答皇帝的恩情。我只是個才能平庸之人,深恐辜負了天地般的大恩。分別之後我們各自努力,其他的事暫且放下不要談論。

賞析

這首送別詩情感真摯深沉,語言質樸卻蘊含無盡情義。開篇回憶同登科後的深厚情誼,以「如弟昆」形象體現兄弟般的親密。時光匆匆,「回首祗昨日,倏更廿寒溫」,短短數語將歲月飛逝之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中描寫了多次聚散,着重強調離別之苦,「風雨最銷魂」生動渲染出分別時的悵惘憂傷。

「今我偶南來,而子復北轅」點明當下各自的行程,進一步凸顯離別的現實。臨岐執手,「惻惻夫何言」將千言萬語化作默默的哀傷,盡顯情感的凝重。接着描繪晚春踐行場景,「落花擁籬根」以景襯情,更添淒涼。

誇讚友人「夫子玉堂英,詞賦陋文園」,爲友人的才能驕傲,相信其將「承寵」「重上金馬門」,包含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同時感慨時光流逝,昔日同朝爲官之人所剩無幾,「江水日東注,羲和忽西奔」借自然現象喻時光匆匆。最後表達自己的自謙及願友人報國的心意,「別來各努力」則是對彼此的鼓勵,整首詩情真意切,充滿了對友人的眷戀、祝福與自勉之情 。

林文俊

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英,號方齋。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謚文修。有《方齋詩文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