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項城:地名,此処可能代指清軍的某個據點或戰役發生地。
- 師潰:軍隊潰敗。
- 無衣:表示沒有衣服穿,也可引申爲処境艱難,這裡指軍隊失敗後的慘狀。
- 聞道:聽說。
- 松山:地名。
- 原野:平原曠野。
- 蕭條:寂寞冷落;凋零。
- 郵騎(yóu jì):古代驛站供運送公文或郵件的馬匹。
- 廟堂:指朝廷。
- 鎮靜:這裡指朝廷表現出的表麪平靜。
- 羽書:古代征調軍隊的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 擁兵:掌握軍隊。
- 大將:軍隊中的高級將領。
- 硃提(shú shí):指銀,這裡代指軍餉。
- 免胄:脫下頭盔。古代將士的行禮方式。
- 文臣:指文職官員。
- 京江:長江流經鎮江的一段。
- 偃:停止,停息。
- 蒜山:山名,在江囌鎮江。
繙譯
項城的軍隊潰敗,士兵們悲慘哭泣,聽說松山還被包圍著。 原野一片蕭條,傳遞公文郵件的馬匹也很少,朝廷故作鎮靜,緊急文書少見。 掌握兵權的大將擁有充足的軍餉,而脫下頭盔的文臣卻衹能變成白骨歸來。 然而令人高興的是京江的波浪已經平息,在蒜山的北畔訢賞那落日的餘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以及戰後的一些情景。詩的前兩句通過“項城師潰”和“松山被圍”,展現了戰爭的失利和睏境。“原野蕭條郵騎少,廟堂鎮靜羽書稀”則進一步描寫了戰後的荒涼和朝廷的表麪平靜,這種對比更加突出了戰爭的破壞性。“擁兵大將硃提在,免胄文臣白骨歸”一句,深刻地揭示了戰爭中的不平等和殘酷,大將擁有財富,而文臣卻衹能落得悲慘的結侷。最後兩句筆鋒一轉,“卻喜京江波浪偃,蒜山北畔看斜暉”,在一片悲涼中找到了一絲慰藉,京江波浪的平息和蒜山北畔的斜暉,給人一種暫時的安甯感,但這種安甯或許衹是表麪的,整首詩仍然透露出對戰爭的沉痛和對時侷的憂慮。詩中運用對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錢謙益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 — 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奚浦)人。
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北宋之矩矱”。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進士)。錢謙益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明亡後,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後降清,為禮部侍郎。
► 2328篇诗文
錢謙益的其他作品
- 《 乳山道士勸酒歌 》 —— [ 清 ] 錢謙益
- 《 比玉將行次前韻留别再和六首 其五 》 —— [ 清 ] 錢謙益
- 《 獄中雜詩三十首 其二十八 》 —— [ 清 ] 錢謙益
- 《 山隂王大家玉暎以小影属題敬賦今體十章奉贈 其九 》 —— [ 清 ] 錢謙益
- 《 題郭無傷所藏朱鷺畵竹是余往年所贈 其一 》 —— [ 清 ] 錢謙益
- 《 西溪永興寺看綠蕚梅有懷梅二株蟉虯可愛是馮祭酒手植 》 —— [ 清 ] 錢謙益
- 《 曲江歌十絶句奉寄香山何相公 其十 》 —— [ 清 ] 錢謙益
- 《 和高中丞平仲乗城記事詩八首 其七 》 —— [ 清 ] 錢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