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萬甲:衆多的軍隊、兵馬。
- 僨(fèn):敗壞,破壞。
- 勍(qíng)敵:強敵。
- 翠輦(niǎn):皇帝所乘之車。
- 授鉞(yuè):古代大將出征,君主授以斧鉞,表示授以兵權。
- 劉濞(bì):西漢諸侯王。
- 亞夫:即周亞夫,西漢名將。
繙譯
衆多的兵馬在倉皇中起身呼喊,就好像聽說海盜來敗壞洪都。本來憂慮江左竝非強勁的敵人,哪裡想到淮南衹是隨意的圖謀。皇帝的車駕往南方巡查才授予兵權,捷報往西呈上時敵人已成爲俘虜。可憐劉濞那小小的事業,卻讓功名歸屬於亞夫。
賞析
這首詩講述了一場軍事事件。詩人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戰爭的景象與發展。詩中強調一開始似乎侷勢危急,但最終很快取得勝利,敵方的圖謀也成空。通過“可憐劉濞區區業,贏得功名屬亞夫”,表現出對歷史上類似事件中勝負與功名歸屬的感慨和思考。整首詩在敘事中蘊含著對歷史與勝負的獨到見解,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