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玉筍劉師服道士

· 譚復
玉筍峰頭玉作人,梅花壇下讀丹經。 曉分露水洗明月,夜掃雲洲拾落星。 海舄近傳鳬逕度,泉琴誤許鶴同聴。 何當謝却塵中鞅,共倚松根斸茯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筍山峯名。在今湖南沅陵縣南。
  • 丹經:講述煉丹術的書籍。
  • 海舄(xì):指海鳥。
  • 鳧徑:野鴨棲息的小路。
  • 泉琴:指泉水聲如琴音。
  • 塵中鞅:「鞅」原指套在馬頸上的皮帶,這裏塵中鞅形容世俗的事務、束縛
  • 斸(zhú): 掘,挖。
  • 茯苓:一種菌類,可入藥。

翻譯

在玉筍峯上有一位如美玉般的人(指劉師服道士),於梅花盛開的壇下閱讀着煉丹的經書。清晨時分,用帶着露水的清水清洗那明亮的月色(意即置身清爽的清晨環境);夜晚時,清掃雲氣瀰漫的洲渚去撿拾散落的星星(形容其夜晚活動的超脫意境)。海鳥的蹤跡在野鴨棲息的小路上傳來,清泉發出如琴音的聲響,本以爲只有仙鶴會一同傾聽(形容環境清幽,少有人跡)。什麼時候我能夠擺脫世俗事務的束縛,和你一起倚靠在鬆根旁挖掘茯苓。

賞析

這首詩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空靈靜謐的氛圍。詩人開篇描繪劉師服道士所處的高雅環境,在玉筍峯頭、梅花壇下,其形象如同美玉雕琢之人,塑造出一種仙人般的姿態,又點明其讀丹經,突顯了道士的身份和超脫塵世的追求。頷聯的描寫極具畫面感,「曉分露水」「夜掃雲洲」對仗工整,展現出道士日常生活的獨特與悠然,將清晨與夜晚的不同景緻與人物的活動相結合,更顯環境的清幽寧靜。頸聯通過「海舄」「鳧徑」「泉琴」「鶴聽」等元素,進一步烘托出此地少有人打擾、充滿自然野趣的氛圍,表達道士生活空間的超然。尾聯「何當謝卻塵中鞅,共倚鬆根斸茯苓」則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也渴望擺脫世俗束縛,和友人一同歸隱山林、追求自然閒適生活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劉師服道士生活的想象性描繪,寄寓着詩人對脫俗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