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狐行

一狐縊死鏁琅璫,一狐縊死懸屋梁。 羣狐作孽兩狐當,公然揶揄立道旁。 昔日羣狐假狐勢,一狐爲宰一狐帝。 一朝狐敗羣狐跳,殺狐烹狐卽爾曹。 兩狐就縊皆號咷,狐不生狐乃生梟。 狐巳死,梟尚肆,捕梟作羹亦容易。 羣狐羣狐莫嬉戲,夜半睒忽雷火至。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琅璫(láng dāng):指鐵鏈,形容被鐵鏈鎖住的樣子。
  • 揶揄(yé yú):嘲笑、譏諷。
  • :憑藉,藉助。
  • :宰相。
  • 號咷(háo táo):大聲痛哭。
  • 睒(shǎn)忽:光閃爍貌,這裏形容雷火突然出現的樣子。

翻譯

有一隻狐狸被鐵鏈鎖着吊死了,另一隻狐狸懸在屋樑上也吊死了。這一羣狐狸乾的壞事由這兩隻狐狸承擔了,其他的狐狸卻公然站在道旁嘲笑它們。曾經這羣狐狸憑藉着那兩隻狐狸的勢力狐假虎威,一隻狐狸權勢滔天如宰相,另一隻狐狸高貴無比像帝王。可一旦那兩隻狐狸失勢敗落了,這羣狐狸就開始上躥下跳,忙着去殺狐狸、烹狐狸的正是你們這些傢伙。那兩隻被吊死的狐狸都大聲痛哭,結果狐狸沒了,反而出現了兇惡的梟。狐狸已經死了,梟卻還在肆意妄爲,不過要捕捉梟做成羹湯也不是難事。羣狐啊羣狐,別再嬉戲打鬧了,半夜可能突然就會有雷火降臨。

賞析

這首詩以寓言的形式,借狐狸的故事深刻諷刺批判了一些社會現象。詩中通過寫兩隻曾經得勢的狐狸後來的悲慘結局,以及羣狐前後不同表現,影射了官場或者社會上小人得勢時相互勾結、狐假虎威,而一旦爲首者失勢,其他人便急於撇清關係、落井下石的醜惡嘴臉。詩的最後以雷火將至警告羣狐,暗喻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最終都難以逃脫懲處,表達了詩人對這種醜惡現象的批判與對正義必將到來的信念,以生動形象的筆觸引發人們對現實中類似情況的思考 。

錢謙益

錢謙益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 — 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奚浦)人。 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北宋之矩矱”。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進士)。錢謙益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明亡後,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後降清,為禮部侍郎。 ► 2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