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秣(mò)陵:古地名,在今江蘇南京。
- 鸞(luán)旗:天子所用的旗幟。
- 青瑣:古代宮門上刻有連瑣圖案,用青色塗飾,因名。這裏代指宮廷。
- 玉河:舊指環繞北京皇城的一條河,這裏借指金陵舊都的河道。
- 殷鑑:原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爲鑑戒,後泛指可以作爲後人鑑戒的往事。
翻譯
南京舊時曾是圖謀王者大業之地,如今天子的鸞旗隊列從此經過。 曾經一代宏大的規制都已成爲過往的蹤跡,六朝的興盛與衰敗都隨着流水消逝。 宮牆已經殘缺破敗,那曾經精緻的宮門已難以辨認,郊野的水流彎彎曲曲,只剩下曾經御河的遺蹟。 治理國家艱難辛勤,歷史的教訓讓人深省,此時望着那斜陽下的枯草,心中涌起諸多感慨情思。
賞析
這首詩是康熙皇帝憑弔金陵舊紫禁城之作。詩開篇點明金陵的重要地位,「鸞旗列隊過」展現出帝王出行的莊重場面。頷聯憑弔歷史,一代又一代的興衰更替如流水般逝去,充滿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頸聯細緻描寫舊紫禁城的破敗景象,宮牆殘損、青瑣難覓,曾經的御河也只剩遺蹟,進一步烘托出歷史的滄桑感。尾聯由景入情,發出治理國家需以史爲鑑的深沉感慨,同時借斜陽衰草傳達出複雜的情感,既有對往昔繁華消散的惆悵,又有肩負治理國家重任的審慎,整首詩既有對歷史遺蹟的刻畫,又有深刻的歷史思考和個人情感的融入,展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和深刻的內涵 。
玄燁
即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皇帝。世祖第三子。順治十八年正月嗣位。次年改元康熙。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輔政,鼇拜掌實權,八旗勛貴得勢。六年,親政。八年,逮捕鼇拜,革職禁錮。從此政治漸趨寬厚,永禁圈地,飭旗人不得虐待奴婢;又改內三院為內閣及翰林院。帝即位之初,清軍攻滅云南南明永歷政權,然三藩割據,尾大不掉;俄國侵略黑龍江流域;鄭氏臺灣政權亦與清朝對立。十二年,宣布撤藩,吳三桂等叛。嗣后用兵八年,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二十二年,使施瑯統兵攻臺,消滅鄭氏政權。旋設臺灣府、縣等官。二十四年,派兵圍攻雅克薩,驅逐俄國侵略軍。二十八年,與俄國訂立《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以後因準噶爾部叛亂,于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親自領兵出征。五十九年,又派兵平定西藏極少數貴族分子勾結準部叛亂。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局面于此大為加強。在位時開博學鴻詞科,修《明史》、《一統志》等,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重用漢臣徐乾學。親政后,除《南山集》案外,少有以文字得罪之人。于經史理學之外,又從西洋傳教士習數學自然科學知識,然對本國士人,仍以科舉取士,提倡程朱理學,而未嘗推廣西學知識。曾六次南巡,開支浩大,然途中考察河工,有所指示。對人民負擔情形,比較注意。五十一年,宣布從該年起所生人丁為“盛世滋生人丁”,不再加征丁銀。晚年吏治積弊漸多,諸子各樹黨羽,政局日趨復雜。卒謚仁皇帝。
► 1117篇诗文
玄燁的其他作品
- 《 雨後經明總兵戚繼光所作八角石亭 》 —— [ 清 ] 玄燁
- 《 漁舟夜泊 》 —— [ 清 ] 玄燁
- 《 朕偶至潭柘覽老和尚照福畫像因而有感故作詩賜之 》 —— [ 清 ] 玄燁
- 《 熱河三十六景詩 其三十五 甫田叢樾 》 —— [ 清 ] 玄燁
- 《 恭上太皇太后萬壽詩二首 其一 》 —— [ 清 ] 玄燁
- 《 凱旋言懷 》 —— [ 清 ] 玄燁
- 《 熱河三十六景詩 其二十八 雲容水態 》 —— [ 清 ] 玄燁
- 《 題織圖二十三首 其二十 第二十圖 》 —— [ 清 ] 玄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