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零二首 其六十一

今朝七月初一,叢林法歲將周。 便請解開布袋,相從觸處□遊。 解與不解總得,而今要休便休。 凡聖本無忌諱,佛魔總是寃讎。 靜悄悄沒干涉,閙浩浩莫能收。 東行不見西行利,一葉落知天下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叢林:指衆多僧人聚居的寺院。
  • 法歲:佛教術語,指比丘受戒後每年夏日安居結束時,增長的戒臘年齡。簡單說就是僧人出家修行的年歲計數。
  • 布袋:一種具象事物,可理解爲攜帶物品的口袋,但在此處結合語境,可能有指代某種束縛、包袱(心理或修行上)等象徵含義 。
  • 觸處:處處、到處。
  • 無忌諱:沒有忌諱。
  • ****冤讎(chóu):仇人,冤家對頭 。
  • 沒幹涉:即沒關係、不相干。
  • 鬧浩浩:熱鬧、喧鬧盛大的樣子 。

翻譯

今天是七月初一,寺院裏修行的年歲即將滿一週。那就請解開心裏的包袱吧,跟着我到處輕鬆自在地遊玩。解開或者解不開都沒關係,現在要是想放下那就放下吧。凡人和聖人本來就沒有什麼需要忌諱的,佛和魔向來就是對頭。靜悄悄的時候好像一切都與自己不相干,喧鬧熱鬧起來卻又好像收不住。向東走未必能知曉向西走的好處,一片葉子落下就知道秋天已經來到整個天下。

賞析

這首偈頌充滿了深刻的禪意。開篇點明時間,「七月初一」「法歲將周」,以日常的時間節點和寺院的法歲更迭引入,引發對修行狀態的思考。「解開布袋」形象地傳達出放下心靈羈絆的思想 ,展現了修行中要擺脫種種束縛、迴歸自在的主張。

「解與不解總得,而今要休便休」進一步強調放下執着的重要性,無論外在或內心的困擾能不能解決,關鍵是要有當下放下的勇氣和決斷 。「凡聖本無忌諱,佛魔總是冤讎」探討了凡聖、佛魔的關係,意在說明不要被這些觀念所侷限和迷惑,在本質的修行中應超越二元對立。

「靜悄悄沒幹涉,鬧浩浩莫能收」對比了靜謐和喧鬧兩種情境,反映出人心在不同環境下的狀態,揭示出無論是哪種環境都不應成爲擾亂心靈的因素。結尾「東行不見西行利,一葉落知天下秋」,用形象的比喻告訴人們不要侷限於自己的片面認知,應從細微處感知整體的變化 ,瞭解世間事物的普遍聯繫與規律,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與思考。整首偈頌語言通俗易懂,卻蘊含着深邃的禪理智慧,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思考修行的真諦,放下執念,迴歸內心寧靜。

釋慧遠

釋慧遠,青原下八世,雙泉鬱禪師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五。今錄詩二首。 ► 3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