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脩德雜詩韻 其一

通衢夷且直,舉世所共知。 求端迷往轍,顛躓終無歸。 達人解至理,秉心若明曦。 敬恭視盤鑑,齋莊整裳衣。 昭昭奉一德,暨暨滅衆私。 爲仁諒玆在,彼狂胡弗思。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通衢(qú):四通八達的大道。衢,指大路。
  • :平坦。
  • 求端迷往轍:想要尋找正確的開端,卻迷失在過去錯誤的道路上。端,開端。往轍,以往的道路、軌跡。
  • 顛躓(zhì):跌倒,比喻處境艱難困頓。
  •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
  • 至理:最正確的道理。
  • 秉心:持心,用心。
  • 明曦:明亮的陽光。曦,陽光。
  • 敬恭:恭敬。
  • 盤鑑:盤和鑑,古代的兩種器具,盤多用來盛水,鑑是鏡子,這裏表示時刻審視自己。
  • 齋莊:嚴肅莊敬。
  • 昭昭:明白、顯著。
  • 暨暨:果斷堅決的樣子。
  • 爲仁:踐行仁德。
  • :確實,實在。
  • 狂胡:狂亂、不明事理的人,這裏指不遵循正道的人 。

翻譯

那四通八達的大道既平坦又筆直,這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有些人想要尋求正道的開端,卻迷失在舊有的錯誤道路上,最終困頓跌倒而找不到歸處。

通達事理的人明白最深奧的道理,他們秉持着如明亮陽光般純淨的內心。對待自身就如同審視盤中之水、鏡中之影般恭敬,平時言行莊重不斷整理自己的衣裳。

他們始終秉持着一種美好的品德,態度堅決地祛除各種私慾。實在說來,踐行仁德就在於此啊,那些狂亂不明事理的人爲何不好好思考呢?

賞析

這首詩方孝孺以簡潔有力的文字闡述了爲人處世與追求仁德的深刻道理。開篇以「通衢夷且直」爲喻,指出正途原本清晰明瞭,可世人卻常迷失方向,形成鮮明對比,引出主題。接着通過 「達人」 形象,展現了明智者對正道的領悟與堅守,從內心的純淨到日常行爲的莊重,都顯示出對美德的踐行 。詩中 「昭昭奉一德,暨暨滅衆私」 強調了專注守德與去除私慾的重要性,這是實現仁德的關鍵所在。最後,以「彼狂胡弗思」 對那些不明事理、違背正道的人發出質問,發人深省。整首詩語言質樸而飽含深意,具有很強的勸誡意味,體現了詩人對道德準則的崇尚和對社會風氣的關注。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盡得其學。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漢中府教授,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爲世子師,名其屋爲“正學”,學者因稱正學先生。建文帝即位,召爲侍講學士。修《太祖實錄》,爲總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召使起草詔書。孝孺怒問“成王安在?”並擲筆於地,堅不奉命。遂被磔於市,宗族親友弟子十族數百人受牽連被殺。有《遜志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