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圖

鍾山白草枯,冬月蒸宿霧。 十里無立椔,岡阜但囘互。 寶城獨青青,日色上霜露。 殿門達明樓,周遭尚完固。 其外有穹碑,巍然當御路。 文自成祖爲,千年繫明祚。 侍衞八石人,祗肅候靈輅。 下列石獸六,森然象鹵簿。 自馬至獅子,兩兩相比附。 中間特崒嵂,有二擎天柱。 排立榛莽中,凡此皆尚具。 又有神烈山,世宗所封樹。 臥碑自崇禎,禁約煩聖諭。 石大故不毁,文字猶可句。 至於土木工,俱已亾其素。 東陵在殿左,先時懿文祔。 云有?二層,去門可百歩。 正殿門有五,天子升自阼。 門内廡三十,左右以次布。 門外設兩厨,右殿上所駐。 祠署幷宫監,羊房暨酒庫。 以至各廨宇,竝及諸宅務。 東西二紅門,四十五廵鋪。 一一費搜尋,渉目仍迷瞀。 山後更蕭條,兵牧所屯聚。 洞然見銘石,崩出常王墓。 何代無厄菑,神聖莫能度。 幸兹寢園存,皇天永呵護。 奄人宿其中,無乃致䙝汙。 陵衞多官軍,殘毁法不捕。 伐木復撤亭,上觸天地怒。 雷震樵夫死,梁壓陵賊仆。 乃信髙廟靈,却立生畏怖。 若夫本衞官,衣食久遺蠹。 及今盡流冗,存兩千百户。 下國有蟣臣,一年再奔赴。 低徊持寸管,能作西京賦。 尚慮耳目褊,流傳有錯誤。 相逢虞子大,獨記陵木數。 未得對東廵,空山論掌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蒸宿霧:蒸騰起夜霧。「蒸」,蒸騰;「宿霧」,夜間的霧氣。
  • 立椔(zū) :直立的木樁。
  • 岡阜:山岡。
  • 寶城:帝王陵墓的城牆。
  • 明祚(zuò):明朝的福運。「祚」,福氣,福分。
  • 祗(zhī)肅:恭敬嚴肅。
  • 靈輅(lù) :載運靈柩的車子。
  • 鹵簿: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儀仗隊。
  • 崒嵂(zú lǜ) :險峻的樣子。
  • 榛莽:叢生的草木。
  • 封樹:堆土植樹以標明疆界。這裏指封山。
  • 聖諭:帝王所發佈的命令、法令。
  • 祔(fù):指新死者附祭於先祖。
  • 廡(wǔ):堂下週圍的走廊、廊屋。
  • 升自阼(zuò):從東階登上。「阼」,堂前東階,爲主人之位。
  • 迷瞀(mào):眼花繚亂。
  • 厄菑(zāi) :災難。「菑」同「災」。
  • 奄人:太監。
  • 陵衛:守護陵墓的衛隊。
  • 流冗:流亡的人,這裏指裁減人員。
  • 蟣臣:謙稱自己爲微不足道的臣子。
  • 寸管:毛筆。
  • 褊(biǎn):狹小,指見識不廣 。

翻譯

冬日裏鐘山的白草已經乾枯,山上升騰着夜間的霧氣。方圓十里看不到直立的木樁,只見那山岡蜿蜒起伏。帝王陵墓的寶城獨自呈現出一片青黛之色,日光灑落在上面的霜露上。從殿門一直到明樓,周圍依舊完好堅固。寶城外面有一座高大的石碑,威嚴地矗立在御路上。碑文是成祖所撰寫,關乎明朝千年的福運。有八位石人如侍衛般恭敬嚴肅地等候着載運靈柩的車子。下面排列着六座石獸,威嚴森然就像帝王出行時的儀仗。從石馬到石獅子,兩兩相對。中間有兩座格外險峻的石柱。這些都排列在雜草叢生之中。還有神烈山,那是世宗封立的。崇禎年間立下的臥碑,上面有聖諭頒佈衆多禁令條約。石碑因爲巨大所以沒有被毀壞,上面的文字還能斷斷續續分辨得出來。至於那些土木建成的建築,都已失去原來的樣子。東陵在大殿的左邊,早些時候懿文太子附祭於此。聽說那裏有兩層門,距離大門大概百步左右。正殿有五道門,天子從東階登上。門內的廊屋有三十間,左右依次分佈。門外設有兩個廚房,右邊的殿是帝王駐蹕之處。還有祠署、宮監住地、羊房以及酒庫。以至於各個官署用房,和各種相關事務的場所。東西兩邊的紅門,以及四十五處巡鋪。我一處一處仔細搜尋查看,看在眼裏卻仍然眼花繚亂。山後的景象更加蕭條,是士兵和放牧之人聚集的地方。很明顯能看到一塊銘石,那裏是常王墓崩裂後露出來的。哪個朝代沒有災難啊,即便是神聖也難以預測。幸好這座寢園得以保存,全靠皇天長久的呵護。可是有太監住在裏面,難道不會導致褻瀆污損?守護陵墓的官軍衆多,然而對陵墓遭到殘毀的情況卻不加以抓捕治理。有人砍伐陵墓的樹木還撤掉亭臺,這樣的行爲觸怒了天地。於是有雷電劈死了樵夫,房梁壓死了破壞陵墓的賊人。這才相信高廟的神靈,讓人敬畏不敢靠近。至於守護陵墓的本衛官員,他們的衣食供應早就因腐敗而蛀空了。到如今大量裁減人員,只留下兩千多戶。我作爲微不足道的臣子,一年之內再次趕赴此處。徘徊之中握着毛筆,想要寫出如同《西京賦》那樣的篇章。還擔憂自己見識不夠廣,流傳出去會有錯誤。恰好遇到虞子大,他卻獨獨記着陵墓樹木的數量。可惜沒有機會與他一起迎接皇帝東巡,只能在這空曠的山裏談論着這些舊事掌故 。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孝陵的複雜景況。開篇通過描繪鐘山冬日慘淡荒蕪的景象,奠定了一種蕭瑟淒涼的基調,凸顯出孝陵歷經歲月滄桑後的衰敗。詩人詳細刻畫了孝陵的諸多建築與陳設,從寶城、明樓、石碑到石人石獸等,展現出昔日皇家陵墓的莊嚴佈局,讓人們領略到往昔的輝煌。然而,如今這些遺蹟大多已殘損破敗,與曾經的宏偉壯麗形成鮮明對比,表達出對歷史變遷的無盡感慨。

詩中不僅描寫古蹟,還涉及到對當時現實情況的思考。對太監住在陵中褻瀆、陵衛官軍的不作爲導致陵墓殘毀等現象進行了批判,反映出詩人對國家命運和文物保護的憂慮。同時,詩中多次提及神靈對破壞者的懲戒,雖帶有一定迷信色彩,但更體現出詩人對孝陵神聖不可侵犯的態度,以及對當時世風日下的無奈與憤慨。這首詩語言質樸而深沉,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借孝陵的變遷,傳達出對明朝興衰,乃至歷史命運的深沉思索 。

顧炎武

顧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崑山人,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諸生。青年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爲經世致用之學。曾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所至每墾田度地,結交豪傑之士,爲光復計。最後定居華陰。其時西南永曆政權已覆滅,仍不忘恢復。曾出雁門,至大同,有所營謀。卒於曲沃。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爲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爲一,於經史兵農音韻訓詁以及典章制度,無所不通。旅行中載書自隨,考察山川險要,土物民風,隨時發書查覈。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著作繁多,而畢生心力所注,在《日知錄》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