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圖
註釋
- 蒸宿霧:蒸騰起夜霧。「蒸」,蒸騰;「宿霧」,夜間的霧氣。
- 立椔(zū) :直立的木樁。
- 岡阜:山岡。
- 寶城:帝王陵墓的城牆。
- 明祚(zuò):明朝的福運。「祚」,福氣,福分。
- 祗(zhī)肅:恭敬嚴肅。
- 靈輅(lù) :載運靈柩的車子。
- 鹵簿: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儀仗隊。
- 崒嵂(zú lǜ) :險峻的樣子。
- 榛莽:叢生的草木。
- 封樹:堆土植樹以標明疆界。這裏指封山。
- 聖諭:帝王所發佈的命令、法令。
- 祔(fù):指新死者附祭於先祖。
- 廡(wǔ):堂下週圍的走廊、廊屋。
- 升自阼(zuò):從東階登上。「阼」,堂前東階,爲主人之位。
- 迷瞀(mào):眼花繚亂。
- 厄菑(zāi) :災難。「菑」同「災」。
- 奄人:太監。
- 陵衛:守護陵墓的衛隊。
- 流冗:流亡的人,這裏指裁減人員。
- 蟣臣:謙稱自己爲微不足道的臣子。
- 寸管:毛筆。
- 褊(biǎn):狹小,指見識不廣 。
翻譯
冬日裏鐘山的白草已經乾枯,山上升騰着夜間的霧氣。方圓十里看不到直立的木樁,只見那山岡蜿蜒起伏。帝王陵墓的寶城獨自呈現出一片青黛之色,日光灑落在上面的霜露上。從殿門一直到明樓,周圍依舊完好堅固。寶城外面有一座高大的石碑,威嚴地矗立在御路上。碑文是成祖所撰寫,關乎明朝千年的福運。有八位石人如侍衛般恭敬嚴肅地等候着載運靈柩的車子。下面排列着六座石獸,威嚴森然就像帝王出行時的儀仗。從石馬到石獅子,兩兩相對。中間有兩座格外險峻的石柱。這些都排列在雜草叢生之中。還有神烈山,那是世宗封立的。崇禎年間立下的臥碑,上面有聖諭頒佈衆多禁令條約。石碑因爲巨大所以沒有被毀壞,上面的文字還能斷斷續續分辨得出來。至於那些土木建成的建築,都已失去原來的樣子。東陵在大殿的左邊,早些時候懿文太子附祭於此。聽說那裏有兩層門,距離大門大概百步左右。正殿有五道門,天子從東階登上。門內的廊屋有三十間,左右依次分佈。門外設有兩個廚房,右邊的殿是帝王駐蹕之處。還有祠署、宮監住地、羊房以及酒庫。以至於各個官署用房,和各種相關事務的場所。東西兩邊的紅門,以及四十五處巡鋪。我一處一處仔細搜尋查看,看在眼裏卻仍然眼花繚亂。山後的景象更加蕭條,是士兵和放牧之人聚集的地方。很明顯能看到一塊銘石,那裏是常王墓崩裂後露出來的。哪個朝代沒有災難啊,即便是神聖也難以預測。幸好這座寢園得以保存,全靠皇天長久的呵護。可是有太監住在裏面,難道不會導致褻瀆污損?守護陵墓的官軍衆多,然而對陵墓遭到殘毀的情況卻不加以抓捕治理。有人砍伐陵墓的樹木還撤掉亭臺,這樣的行爲觸怒了天地。於是有雷電劈死了樵夫,房梁壓死了破壞陵墓的賊人。這才相信高廟的神靈,讓人敬畏不敢靠近。至於守護陵墓的本衛官員,他們的衣食供應早就因腐敗而蛀空了。到如今大量裁減人員,只留下兩千多戶。我作爲微不足道的臣子,一年之內再次趕赴此處。徘徊之中握着毛筆,想要寫出如同《西京賦》那樣的篇章。還擔憂自己見識不夠廣,流傳出去會有錯誤。恰好遇到虞子大,他卻獨獨記着陵墓樹木的數量。可惜沒有機會與他一起迎接皇帝東巡,只能在這空曠的山裏談論着這些舊事掌故 。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孝陵的複雜景況。開篇通過描繪鐘山冬日慘淡荒蕪的景象,奠定了一種蕭瑟淒涼的基調,凸顯出孝陵歷經歲月滄桑後的衰敗。詩人詳細刻畫了孝陵的諸多建築與陳設,從寶城、明樓、石碑到石人石獸等,展現出昔日皇家陵墓的莊嚴佈局,讓人們領略到往昔的輝煌。然而,如今這些遺蹟大多已殘損破敗,與曾經的宏偉壯麗形成鮮明對比,表達出對歷史變遷的無盡感慨。
詩中不僅描寫古蹟,還涉及到對當時現實情況的思考。對太監住在陵中褻瀆、陵衛官軍的不作爲導致陵墓殘毀等現象進行了批判,反映出詩人對國家命運和文物保護的憂慮。同時,詩中多次提及神靈對破壞者的懲戒,雖帶有一定迷信色彩,但更體現出詩人對孝陵神聖不可侵犯的態度,以及對當時世風日下的無奈與憤慨。這首詩語言質樸而深沉,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借孝陵的變遷,傳達出對明朝興衰,乃至歷史命運的深沉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