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來

偶來湖上已三秋,便可棲遲老一邱。 赤米白鹽猶自足,青山緑野故無求。 柴車向夕逢元亮,欵段乗春遇少遊。 鳥獸同羣終不忍,轍環非是爲身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棲遲:遊玩休憩。
  • :同「丘」,土山。
  • 赤米:一種劣質米。
  • 款段:馬行遲緩貌,借指馬。

翻譯

偶爾來到這湖上已經是第三個秋天了,便可以在這裏遊玩休憩一直到老在這一座山丘。紅米白鹽就已經足以生活,面對青山綠野原本就沒有什麼別的奢求。傍晚的時候趕着柴車遇到了陶淵明,春季裏騎着慢行的馬碰到了秦少游。和鳥獸同羣生活終究不忍心,四處奔波也不是爲自己圖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一種自在悠閒、安貧樂道、不追逐功名利祿的生活態度和心境。詩歌開篇表明在湖上已三年,體現了其對這片地方的喜愛和留戀,覺得足以在此終老。「赤米白鹽猶自足,青山綠野故無求」體現其對簡單生活的滿足和對自然的熱愛。後面用「元亮」(陶淵明)和「少遊」來暗示自己對他們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認同。最後表達了自己與鳥獸爲羣卻有着更高精神追求,並非單純爲己身謀利。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傳達出詩人獨特的人生感悟和精神追求。

顧炎武

顧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崑山人,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諸生。青年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爲經世致用之學。曾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所至每墾田度地,結交豪傑之士,爲光復計。最後定居華陰。其時西南永曆政權已覆滅,仍不忘恢復。曾出雁門,至大同,有所營謀。卒於曲沃。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爲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爲一,於經史兵農音韻訓詁以及典章制度,無所不通。旅行中載書自隨,考察山川險要,土物民風,隨時發書查覈。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著作繁多,而畢生心力所注,在《日知錄》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