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祀皇地祇十二首 其三 奠幣用《釐安》

純誠昭融,芳美嘉薦。 肅將二精,以享以奠。 休光四充,靈祇來燕。 其祥伊何,永世錫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熙寧:宋神宗趙頊的年號。
  • 皇地祇(qí):地神。
  • 昭融:光明融會。
  • 芳美:美好。
  • 嘉薦:精美的祭品。
  • 肅將:恭敬地獻上、奉行。
  • 二精:日精與月精,這裏代指天地。
  • :祭祀。
  • 休光:盛美的光輝。
  • 四充:四處洋溢。
  • 靈祇:神靈。
  • :安享。
  • 伊何:爲何,是什麼。
  • 錫羨:賜給吉祥。「錫」(cì)同「賜」,賜予。

翻譯

懷着純粹誠摯之意,這融合着美好的心意擺放上精美的祭品。恭敬地向天地獻上祭品,以此進行祭祀與奉獻。盛美的光輝四處洋溢,神靈前來安詳享用。而那吉祥究竟是什麼呢?是永遠賜福給這世間吉祥如意。

賞析

這首祭祀歌曲是在熙寧年間祭祀皇地祇時所傳唱。開篇「純誠昭融,芳美嘉薦」便奠定了莊重肅穆又懷着美好敬意的基調,強調祭祀者內心純粹的誠意以及祭品的美好,表達出人們對待神靈的尊崇。「肅將二精,以享以奠」清晰地描繪出祭祀的行爲,恭敬地向天地奉獻祭祀品,展現出整個儀式的嚴謹。「休光四充」渲染出一種神恩降臨,光輝滿布的神聖氛圍,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與敬畏之感。「靈祇來燕」表達人們希望神靈能夠欣然接受祭祀並安心享用的期盼。結尾「其祥伊何,永世錫羨」 以疑問引發思索,隨後點明希望神靈能永遠賜予天下吉祥,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祈願,整首詞圍繞祭祀主題,層層深入,通過對祭祀情境、氛圍及人們期待的描繪,展現出古代祭祀文化中對天地神靈的敬重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

郊廟朝會歌辭

郊廟朝會歌辭,是古代所謂的“大著作”,每一新朝建立,都必須重撰新樂新辭,以示改朝換代。宋朝建立伊始,於太祖建隆元年(九六○)二月,翰林學士兼判太常寺竇儼即上言:“三五之興,禮樂不相沿襲。洪惟聖宋肇建皇極,一代之樂宜乎立名,樂章固當易以新詞,式遵舊典。”從之,因詔儼專其事。儼乃改周樂文舞《崇德之舞》爲《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爲《武功之舞》,改樂章“十二順”爲“十二安”,蓋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義。祭天爲《高安》,祭地爲《靜安》,宗廟爲《理安》,天地、宗廟登歌爲《嘉安》,皇帝臨軒爲《隆安》,王公出入爲《正安》,皇帝食飲爲《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宮爲《順安》,皇太子軒縣出入爲《良安》,正冬朝會爲《永安》,郊廟俎豆入爲《豐安》,祭享酌獻、飲福受胙爲《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農用《靜安》。此後樂章名稱迭有增加和變化,至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已擴展爲“自《景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歌辭一般則由皇帝親撰或分命大臣與兩制儒館之士撰述。 郊廟朝會歌辭,前八卷以中華書局排印本《宋史》爲底本,酌校《宋會要輯稿》(簡稱會要)等。編排規格,則酌參考《全唐詩·郊廟歌辭》予以調整。《宋會要輯稿》多出底本之詩,編爲第九卷。 ► 15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