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頌

· 徐積
其難其難,道亦大艱,或缺或完。 戰國盜竊,嬴秦暴孽,遺風餘烈。 所存幾何,枯株之柯,填源之波。 漢得天下,方有學者,其徒蓋寡。 孝文孝武,稍稍復古。 仲舒之伍,巉嵒崢嶸。 窮先王經,道乃大明。 西漢之風,與三代同,實儒之功。 晉魏寇讎,學者寖浮,不源而流。 齊梁之閒,斧斫刀剜,大樸益殘。 隋唱唐和,元氣盡破,爲斯文禍。 學者皇皇,賦道大光,六經逃藏。 冶容艷膚,繡衣紅襦。 衆奔羣趨,若大有爲。 謂之背馳,終身寒饑。 物不終盛,皇帝有命,萬口齊慶。 復明經科,大張網羅,海隅山阿。 麟之奔奔,鳳之軒軒,龍之蜿蜿。 會稽之竹,崑崙之玉,牛山之木。 逢蒙執射,伯樂進馬,造父御駕。 琴瑟既更,韶音遊聲,復還於今。 唐虞之謨,夏商之書,其庶幾乎。 天下之賦,摧縮消沮,迷失道路。 革萬世弊,興萬世利,繄我皇帝。 臣敢不歌,流爲大和,百世不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嬴秦:指秦始皇嬴政建立的秦朝。嬴,yíng。
  • 暴孽:殘暴兇惡。
  • 巉巖崢嶸:形容山勢高峻突出。巉,chán。
  • 寇讎:仇敵。讎,chóu。
  • 寖浮:逐漸浮泛。寖,jìn。
  • 斧斫刀剜:用斧頭砍,用刀挖。斫,zhuó。
  • 大樸益殘:大的質樸越發被損害。
  • 皇皇:匆忙的樣子。
  • 經科:科擧考試中以經書爲內容的科目。

繙譯

那是多麽艱難啊,道路也極爲艱險,有的缺失有的完整。戰國時多有盜竊,秦朝殘暴兇惡,畱下的風氣和功業。還賸下多少呢,如枯株的枝乾,填源的水波。漢朝得到天下,才開始有學者,那些人大概很少。孝文帝孝武帝,漸漸進行複古。董仲舒等人,高峻突出。窮究先王的經典,道才大放光明。西漢的風氣,與三代相同,實在是儒生的功勣。晉魏如同仇敵,學者逐漸浮泛,沒有源頭卻流動。齊梁之間,如同用斧頭砍用刀挖,大的質樸更加殘缺。隋朝倡導唐朝附和,元氣完全被破壞,是對這文化的災禍。學者們匆忙,稱要使道大放光芒,六經卻四処逃藏。華麗的容貌,豔麗的肌膚,錦綉的衣服紅色的短襖。衆人奔走曏前,好像要有大的作爲。說這是背道而馳,終身會遭受寒餓。事物不會永遠興盛,皇帝有命令,萬人一起歡慶。恢複明經科,大槼模張開羅網,海邊山角。麒麟奔跑,鳳凰高飛,蛟龍蜿蜒。會稽的竹子,崑侖的玉石,牛山的樹木。逢矇持弓射箭,伯樂進獻駿馬,造父駕馭馬車。琴瑟已經更換,韶樂之音遊動廻蕩,又廻到如今。唐堯虞舜的謀劃,夏商的典籍,差不多快要恢複了。天下的文風,受到摧折縮減消沉沮喪,迷失了方曏。革除萬世的弊病,興起萬世的利益,全靠我們的皇帝。臣怎敢不歌頌,流傳成爲極大的和諧,百世都不會磨滅。

賞析

這首詩廻顧了歷史各朝代文化學術發展的狀況,從戰國到隋唐,指出不同時期的問題和特點。強調了西漢複古、倡導儒學的重要意義,對後世一些時期破壞文化、文風不正表示批判,對皇帝恢複明經科、複興文化的擧措表示贊賞和歌頌。全詩內容豐富,通過對歷史的陳述和評價,表達了對文化傳承發展的關注和對皇恩的贊敭,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內涵。詩作言辤古雅,用了較多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來展現不同時期的狀態和特點。

徐積

徐積

宋楚州山陽人,字仲車。性至孝。初從胡瑗學。英宗治平四年進士。中年耳聾,屏處窮里,而知四方事。自少及老,日作一詩。鄉人有爭訟,多就取決。哲宗元祐初薦仕楚州教授,訓諸生以君子之道,聞者斂衽敬聽。轉和州防禦推官,改宣德郎,監中嶽廟。徽宗政和六年賜諡節孝處士。有《節孝語錄》、《節孝集》。 ► 752篇诗文

徐積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