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從抱冰宮保至洪山寶通寺餞送梁節庵兵備 其一
嘯歌亭館登臨地,今日都成隔世尋。
半壑松篁藏梵籟,十年心迹照秋陰。
飄髯自冷山川氣,傷足寧爲卻曲吟。
作健逢辰領元老,下窺城郭萬鴉沈。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 抱冰宮保:即張之洞,「抱冰」是張之洞的別號,「宮保」是對有太子太保等銜的人的尊稱 。
- 洪山寶通寺:在湖北武昌洪山,爲當地名寺。
- 梁節庵:梁鼎芬的字,晚清大臣、學者。
- 兵備:官職名。
- 嘯歌亭館:指供人遊樂、吟詠的亭臺樓閣。
- 隔世尋:像隔着一世去追尋,形容世事變化很大,往昔難以再尋回。
- 梵籟:指寺廟裏的聲音。 梵,指與佛教有關的 ;籟,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 心跡:心思與行跡。
- 飄髯:飄動的鬍鬚 。
- 傷足:未詳,或指人生的挫折。
- 卻曲吟:卻曲,退縮、枉曲的意思 。吟,吟詩。
- 作健逢辰:趁着好的時機振作有爲。
- 元老:指張之洞,當時他是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 。
- 下窺城郭:從高處往下看城郭。
- 萬鴉沈:指衆多烏鴉歸巢。沈,通「沉」,落下。
翻譯
曾經那些令人吟唱高歌的亭臺館閣之地,如今再來尋覓,卻彷彿已是隔世的回憶。 半山腰中,松竹繁茂,隱隱隱藏着寺廟傳來的靜謐之聲。十年間的心事和經歷,都映照在這秋日的光影之下。 鬍鬚隨風飄動,感受着山川間清冷的氣息,哪怕遭受挫折,又怎會爲了躲避而低吟怯懦之言。 趁着這大好時機,與元老一同登高一望,從高處俯瞰,城中萬點烏鴉漸漸歸巢,隱沒在暮色之中。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重陽節時隨張之洞到洪山寶通寺爲梁鼎芬餞行所作。開篇「嘯歌亭館登臨地,今日都成隔世尋」 ,以今昔對比,透出歲月變遷的滄桑之感。頷聯「半壑鬆篁藏梵籟,十年心跡照秋陰」,描繪出寺廟周邊清幽的環境,松竹隱蔽,梵音嫋嫋,同時也借「十年心跡」這一表述,悄然融入了自己多年的心路歷程,情景交融。頸聯「飄髯自冷山川氣,傷足寧爲卻曲吟」,借景抒情又展現出詩人的骨氣與志向,即便歷經風雨波折,也絕不退縮懦弱。尾聯「作健逢辰領元老,下窺城郭萬鴉沈」 ,場面宏大開闊,在登高遠眺間,眼前城郭與歸巢的萬鴉之景,似乎又蘊含着對世事的某種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情韻悠長,既有對過往、當下情景的描寫,又滲透着複雜深厚的人生情感與思考 。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