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日丹曾肖韓同舟枉存因訪叔伊玉屏山莊有詩徵和感念損軒昔日之遊即次其韻並視珍午
魚陂潦退橫空罾,繞樓枯㮨垂荒藤。
好風過江噪檐鵲,失喜聯臂來詩朋。
炎氛漲城散湯社,容我蟄臥如溪僧。
五旬一面語不盡,痛逝相慰情可勝?
玉屏山色繚沙步,豈不欲往病未能。
峭帆滅沒暝潮急,金波風縠光交騰。
寫經一去跡如埽,誰信瞥眼成衰興!
當年泛月恣還往,半夜吹火勞溲蒸。
汀茫展謔不即枕,倦倚書臥迷雞蠅。
有時覓詩松影底,風際循髮雙鬅鬙。
法門豈能離文字,漫署不二張三乘。
無端荷芰自焚裂,出岫冉冉輕雲升。
葛垞訪梅偶維檝,愁見病橘圍寒塍。
移文招隱付詼笑,宦味那復分淄澠。
嗚呼墓草今宿矣,虛摭治行銘歐曾。
千編手校恐亦盡,上市往往逢籤幐。
廿年俯仰有如此,世事何限羹齏懲。
吾宗詩盟更忍割,老宰畿赤儕聾丞。
新歸有弟昨過我,爲話危阪猶淩兢。
僑居頗亦感華屋,吟盡漏鼓聲鼕鼟。
兩賢灑然步庭廡,寧免百念來填膺?
詩成先後舉似我,讀竟三嘆施之縢。
䙰褷獨鶴久不舞,敢整倦翮當霜鷹?
長篇惡韻苦相難,琢句況費銖銖稱。
張侯賓館倘思舊,合有賡響供追徵。
新來開逕得三益,此集唱和逾松陵。
拼音

陳寶琛
淸末民國初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長菴,改字伯潛,字伯潛,號弢菴、陶菴、橘隱,晚號聽水、滄趣。陳家累代簪纓,爲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寶琛年十三歲,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進士,三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淸流四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復。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 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鄕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録》。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爲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滿洲國 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僞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有藏書十萬冊,「淸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 8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