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海既出鎖院將於明日取滬至姑蘇乃會飲河亭爲別次韻調之
風流爲客肯置酒,告我去之江海游。
一喙兩肩無長物,淺酙低唱送殘秋。
滄桑只易尋常醉,魂夢猶纏寇盜憂。
倚徧旌幢好相憶,飛鴻影盡綠楊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叔海:人名,具體信息需結合作者相關背景進一步明確。
- 鎖院:指科舉考試時,考官等進入貢院,封鎖院門,以杜絕弊竇。這裏表示叔海結束類似的工作。
- 滬:上海的簡稱。
- 姑蘇:蘇州的別稱 。
- 河亭:河邊的亭子 。
- 次韻:和詩的一種方式,依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風流:這裏可理解爲瀟灑、有風度。
- 肯:願意。
- 一喙兩肩:喙(huì)指嘴,這裏「一喙兩肩」形容人輕裝簡行沒什麼多餘東西 。
- 長物:多餘的東西。
- 淺斟低唱: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
- 滄桑: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 ****旌幢(jīng chuáng):旗幟。
翻譯
瀟灑有風度的你作爲客人願意擺下酒宴,告訴我你將要前往江海之地去遊玩。你輕裝簡行沒有多餘的財物,我們在這河邊的亭子裏慢慢飲酒、低低吟唱,送別這即將逝去的秋天。歷經世事變遷不過是容易讓人沉醉,可在夢中依舊纏繞着對寇盜橫行的擔憂。你將來倚遍各處旗幟的時候要好好想念我,等到飛鴻的影子消失在綠楊樓外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的情誼。
賞析
這首詩是陳三立爲送別叔海之作。開篇就點明友人叔海置酒相別以及即將出行之事,展現出一種灑脫的離別氛圍。頷聯「一喙兩肩無長物」刻畫了叔海的清簡形象,同時流露出友人遠離世俗物質牽絆的灑脫氣度,「淺斟低唱送殘秋」則營造出一種悠然、略帶傷感的送別場景,殘秋的意象更增添了幾分悽楚。頸聯由眼前送別的情境轉向對世事的感懷,「滄桑」一詞道盡時代的變遷和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而「魂夢猶纏寇盜憂」則體現出詩人即使在日常分別宴飲之際,心中依然牽掛着社會動盪、寇盜肆虐的局勢,表達出詩人的家國之思。尾聯「倚遍旌幢好相憶,飛鴻影盡綠楊樓」描繪出一幅想象中的畫面,希望友人在各地輾轉之時還能記得彼此,通過「飛鴻影盡」「綠楊樓」這些富有畫面感的意象,將深厚的友情融入了悠長的思緒和悠遠的意境之中,餘味悠長,充滿了對友人分別後的眷戀和思念之情,全詩既有對友情的珍惜,又有對時代的深沉感慨 。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
陳三立的其他作品
- 《 南城外劉氏廢園 》 —— [ 清 ] 陳三立
- 《 酧張伯純郎中 》 —— [ 清 ] 陳三立
- 《 三月三日同惕園互挈家人雜雨稚子出谷口游眺 》 —— [ 清 ] 陳三立
- 《 爲高遐九題先世鳳岡太守遺像 》 —— [ 清 ] 陳三立
- 《 九月十九日郭侍郎招集碧湖展重陽作 》 —— [ 清 ] 陳三立
- 《 中秋夕山居看月 》 —— [ 清 ] 陳三立
- 《 瘦唐屬題所藏謝文節公小像 其一 》 —— [ 清 ] 陳三立
- 《 王木齋見過話海上舊游 其一 》 —— [ 清 ] 陳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