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春滿山如海,飛鳴不自知。 雜花溫日影,新柳長煙絲。 田水聽蛙急,吟樓過雁悲。 扶筇往來路,寸寸淚痕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飛鳴:飛鳥啼鳴。
  • **雜花:各種各樣的花。
  • **:有柔和映照之意 。
  • **長(zhǎng)菸絲:指新柳抽出長條如煙霧般細長的絲縷。長,生長。
  • **田水:田野裏的水。
  • **聽蛙急:聽到青蛙急切的叫聲 。
  • **吟樓:詩人吟詩所在的樓閣。
  • **過雁:飛過的大雁。
  • ****筇(qióng)**:竹名,引申爲手杖。「扶筇」即拄着柺杖。
  • **:滋生,增添。

翻譯

春天裏,漫山遍野的景色如同大海般壯闊,鳥兒自由地飛着、歡快地鳴啼,卻不知自己正置身這般美好的場景中。各種各樣的花兒柔和地映照着日光,新生的柳樹長出細長如煙霧的絲縷。田野裏的水中能聽到青蛙急切的叫聲,在吟詩的樓閣處能聽到飛過的大雁帶着悲慼的鳴聲。我拄着柺杖在來往的路上走着,每走一步,心中的哀傷都在增添,淚水不斷浸溼衣衫。

賞析

這首詩開篇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畫面,如山似海的春光中鳥兒自在飛鳴。頷聯通過「雜花」「新柳」等細膩描繪,「溫」「長」二字生動地表現出春日景色的柔和與靈動 。頸聯「田水聽蛙急,吟樓過雁悲」,從聽覺入手,以田野裏青蛙急切的叫聲和飛過樓閣的大雁悲慼之鳴,形成了聲響上的對比,營造出一種既充滿生機又隱含哀愁的氛圍。尾聯「扶筇往來路,寸寸淚痕滋」則筆鋒一轉,詩人拄着柺杖獨行,每一步都伴隨着淚水,直白地表達出內心的悲痛,前面的明媚春光與這裏的悲痛形成巨大反差,更凸顯出詩人在美好春光中難以排解的憂愁與哀傷,或許是詩人借景表達對時事的感慨,對人生的憂思等複雜情感,整首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