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別小帆世丈移藩湖南
人生聚散安可量,五年君再官吾鄉。
別後相思莫復道,燈前感舊真斷腸。
我乘軺出遂歸臥,君亦剖竹浮沅湘。
積年黨籍坐不調,轉徙嶺表鳴循良。
豸衣入閩髭滿頰,相視此別周星強。
是時節府氣沆瀣,喁喁濱海希天漿。
君獨胡爲慕止足,潞河廠市閒相羊。
徵書強起牧舊治,無乃造物巧報償?
艱虞欲引義未可,龍性肯與時低昂?
公餘墨墨就我語,玉堂天上誰能忘?
當年憂天亦自哂,寧料及世滄塵揚。
山中麻鞋闕奔問,讀詔西向涕泗滂。
伏蒲碧血半親故,招魂那更哀國殤!
長安如棋近廿載,陸沈誰實尸其殃?
親賢再起天不憖,劇哉國殄人之亡。
君今移官何所騁,不管耆孺懷甘棠。
哀鴻在野鼠在社,念此豈獨離情長。
吾衰倘免蹈海死,還望三至綏南畺。
拼音

陳寶琛
淸末民國初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長菴,改字伯潛,字伯潛,號弢菴、陶菴、橘隱,晚號聽水、滄趣。陳家累代簪纓,爲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寶琛年十三歲,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進士,三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淸流四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復。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 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鄕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録》。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爲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滿洲國 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僞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有藏書十萬冊,「淸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 889篇诗文
陳寶琛的其他作品
- 《 枚如丈出示見答訂遊石鼓及作陳蓮庭誄感懷又鄭生國容選菊見惠疊韻三首四疊奉和 》 —— [ 清 ] 陳寶琛
- 《 二十六夜珍午寄示疊和望夕泛月詩時以倉神出遊不果行也四疊答之 》 —— [ 清 ] 陳寶琛
- 《 慶春澤慢 蒙賞藤花餅分餉同直溪園 》 —— [ 清 ] 陳寶琛
- 《 七月廿四日復同瑞臣校閱優生試卷四疊場字韻見示仍用前韻酬之 》 —— [ 清 ] 陳寶琛
- 《 瀛臺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 —— [ 清 ] 陳寶琛
- 《 次韻答實甫 》 —— [ 清 ] 陳寶琛
- 《 聽水齋雜憶 》 —— [ 清 ] 陳寶琛
- 《 六月初一日漱芳齋聽戲 》 —— [ 清 ] 陳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