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蛩

· 弘歷
銀河澹碧空,踈梧漏蟾色。 枕簞凄以清,漸長夜可惜。 竹風拂帷端,螢光流牖隙。 嗟哉胡為來,露叢傳唧唧。 秋聲率易感,此聲感尤極。 萬物争其時,藉令寂豈得。 反側不成眠,往事厯堪憶。 予本多恨人,悲秋每愴惻。 無端錦衾宵,聞蛩常太息。 問予歎何為,對云非所識。 那因偶觸緒,竟似兆今夕。 懭悢曷有涯,獨旦聽漏刻。 吟蟲渾不知,花間響更力。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蛩(qióng):蝗蟲的別名,這裏指蟋蟀。
  • 澹(dàn):恬靜、安然的樣子。
  • 蟾(chán)色:月光。
  • 枕簞(diàn):枕頭和竹蓆。
  • 牖(yǒu):窗戶。
  • 藉令(jiè lìng):假如。
  • 懭悢(kuǎng liàng):失意悵惘。

翻譯

銀河靜靜地橫臥在碧藍的天空中,稀疏的梧桐樹葉間漏下月光。 枕頭和竹蓆透着淒涼的清寒,漸漸漫長的夜晚讓人覺得可惜。 竹風輕輕吹拂着帷幔的一端,螢火蟲的光亮從窗戶的縫隙中流瀉進來。 哎呀,蟋蟀你爲何而來,在沾滿露水的草叢中傳來唧唧的鳴聲。 秋聲總是容易讓人有所感觸,而這蟋蟀的叫聲讓人感觸尤其深。 萬物都在爭相生長的時候,假如讓一切都寂靜下來又怎麼可能呢。 我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過去的事情歷歷在目值得回憶。 我本就是多愁善感的人,每逢悲秋總是心中憂傷。 在這無端的錦衾之夜,聽到蟋蟀的叫聲常常嘆息。 若問我爲何嘆息,我回答說自己也不清楚。 那是因爲偶然觸動了心緒,竟然好像預示着今晚的情景。 失意悵惘沒有盡頭,獨自等待黎明聽着滴漏的聲音。 鳴叫的昆蟲全然不知,在花間叫聲更加響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夜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心中的感慨和憂傷。詩的開頭通過描寫銀河、碧空、疏梧、蟾色等,營造出一種清冷、寂靜的氛圍。隨着夜色漸深,詩人感受到了枕簞的悽清,聽到了蟋蟀的叫聲,心中的感觸愈發強烈。詩人認爲萬物都在爭時生長,寂靜是不可能的,這也反映了他對生命和時光的思考。詩人回憶往事,感慨自己的多愁善感,悲秋之情油然而生。詩中的「反側不成眠」「悲秋每愴惻」等詞句,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憂愁。最後,詩人以「吟蟲渾不知,花間響更力」作結,與自己的心境形成鮮明對比,更增添了一份孤獨和無奈。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通過對秋夜景色和自身感受的描寫,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弘歷

即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后驅逐在內廷行走之僧道;釋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復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將宗室諸王所屬旗人,均改為“公中佐領”,即歸皇帝掌握。對漢族知識分子,采用籠絡與懲罰并行手段,既于乾隆元年開博學鴻詞科,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又大興文字獄,前后大案不下數十起,并借修書之便,銷毀或竄改大量書籍。對西北方面,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大小和卓木勢力,解決康、雍以來遺留問題。在位時六次南巡,多次進行鎮壓土司叛亂、農民起事戰爭,耗費大量錢財。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敗;陶醉于“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對敢于指斥時弊之官吏,常嚴加斥責。同時,對各省虧空嚴重、督撫多不潔身自愛之狀,知之甚詳。五十八年,接見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拒絕英國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并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布明年禪位皇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舉行授受大典,自稱太上皇帝,仍掌實權。在位六十年。謚純皇帝。 ► 16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