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福寺大佛詩用去嵗真定隆興寺禮大佛詩韻
註釋
- 如來:佛的別名,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佛教認爲如來是乘真如之道而來,故名。
- 圓覺:佛教語,指圓滿的靈覺,即佛性。
- 聲聞:佛教語,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
- 三身:佛教語,指法身、報身、應身 。
- 四智:佛教語,指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八識所成的四智。
- 提婆那伽:應爲印度佛教論師。
- 兟兟(shēn shēn)紜紜:形容衆多而有氣勢的樣子。兟,衆多。
- 巡冀野:到冀州一帶巡視。冀,古冀州地區,在今河北一帶 。
- 象教:佛教的別稱,佛像對於佛教猶如文字對於書籍,故有此稱。
- 慈寧祝釐(xī):向慈寧宮祈求幸福、福氣。釐,同「禧」,幸福、吉祥。
- 小春:指農曆十月 。
翻譯
我聽說如來超越了一切圓覺和聲聞,在天上天下都堪稱獨一無二的尊貴存在。他有一萬二千名弟子,可究竟誰真正登上了他的殿堂,誰又真正入得了他的門徑呢。那所謂的三身四智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就如同水中印月,天空寫雲般虛幻不實。釋迦牟尼在長達四十九年的講經說法中,其實未曾說出一個實質的字,那文殊大士爲何又請求他再度轉動法輪呢。
如今,那雄偉莊重的佛像展現出真實的形象,橫向遍佈這廣大的世界,縱向高聳直抵蒼天。周圍環繞着提婆那伽及其眷屬,他們各自莊重肅穆,各種生靈紛紛圍繞,場面宏大而紛紜。當初倏忽之間開了七竅混沌便死去,多麼奇異啊。而那千手千眼的佛像,又有誰能爲其梳理分辨呢 。
回憶去年我巡察冀地,正是十月良辰之時。我前往隆興古寺去尋訪佛教,在那佛香高閣瞻拜金身佛像。當時我連一句話都屏住不敢讚歎,只是倚靠着欄杆讓身在塵俗中的自己暫且休息。回來後建成這座闡福寺,與那隆興寺是同是異,也不過是空談而已。
早就想寫詩讚頌佛像的美好莊嚴相貌,只是諸多雜念常常縈繞心頭。我在此處穿池引水卻並未召集衆多衛士,督造工程也沒用得着任命將軍。那五座亭子如鳥兒展翅般臨水而建,前朝遺留的古蹟至今依然留存。佛法在這裏弘揚,五乘之教俱全,我向慈寧宮祈求福祉的心意十分真摯。在其旁邊又瀟灑地構築了書室,在這書房清室中還能討論研席等文雅之事。我徘徊其間終於得句並依原韻和詩,欣慰的是過往的經歷如今都已成爲舊跡。把這詩句貼在牆壁上姑且記下此刻的日期,時間是丁卯年的農曆十月。
賞析
這首詩是乾隆皇帝弘曆的作品,以闡福寺大佛和去年在隆興寺禮佛的經歷爲題材創作。詩的開篇從對如來高妙境界探討起筆,蘊含深刻的佛教哲理思考。「三身四智定何有,如水印月空寫雲」以奇妙的比喻,表達對佛之高深教義難以捉摸的感慨。
在描述佛像莊嚴宏大場景時,展現出超凡的想象力,「圍繞提婆那伽與其眷屬……」的描繪,呈現出奇幻宏大的佛國世界。回憶去年隆興寺的遊歷,又融入了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感悟, 「屏息不能一詞贊,倚欄聊息塵中身」刻畫細膩。
從全詩來看,既展現皇家氣魄與佛教莊重結合的宏大場面,又有皇帝對佛教義理個人幽微思考,字裏行間可見文人的情懷。它不只是一首記遊頌佛之作,還蘊含着對佛法、人生、歷史的多重感悟,反映乾隆時期皇家對佛教尊崇扶持,側面體現當時社會文化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