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歌

· 弘歷
依巖捍江據地利,建置緬懐吴大帝。 舟師風利不得停,一片降帆遂由出。 宋吞齊并相割争,石城㡬閱凡與荆。 袁粲雖死固未死,禇淵儼生何謂生。 省方偶此經層巘,百雉埤堄猶完善。 孝陵締搆想當年,金川門開瞥轉眼。 風雨中,晦明宛,右顧興悲應不免。 吁嗟徳險守鍳兹,及其守兹則已晩。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石城:即石頭城 ,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
  • 弘曆:清朝乾隆皇帝的名字。
  • 依巖捍江:依靠山巒,捍衛江水,形容地勢險要。 (hàn):保衛,抵禦。
  • 建置:設置、建立(城邑等)。
  • 緬懷:追思、懷念。
  • 吳大帝:指三國時吳國的孫權。
  • 舟師:水軍。
  • 風利不得停:風向有利,船隻停不下來。
  • 降帆:降下船帆,表示投降。
  • 宋吞齊並:指南北朝時期宋、齊等政權之間相互吞併爭奪。
  • 幾閱:多次經歷。 :經歷。
  • 凡與荊:具體所指不明確,可能代指當時不同勢力範圍,也許是某些地區名稱。
  • 袁粲:南朝宋大臣。他堅守忠誠,不屈於篡位勢力而被殺 。
  • 褚淵:南朝宋、齊大臣,爲人無節,先後侍奉多個政權。此處作者以對比的手法來評價人物。
  • 省方:帝王巡視四方。
  • 層巘(yǎn):重疊的山峯。
  • 百雉:雉是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百雉形容城牆高大。
  • 埤堄(pì nì):城牆上呈凹凸形的矮牆。
  • 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此處代指明朝初期建都南京的政權。
  • 締搆(dì gòu):締造,建造,也說「締造」。
  • 金川門開:指靖難之役時,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打開南京金川門,放朱棣軍隊入城,導致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朝政權更替。
  • 瞥轉眼:形容時間極短。
  • 晦明:黑夜和白晝。
  • 德險守鑑茲:以德行和險峻地勢來守護國土應該從這些事吸取教訓。 :借鑑、吸取教訓。

翻譯

石城依靠山巒,捍衛江水,佔據着有利的地勢,追思它的建置要懷念三國時的吳大帝孫權。以前水軍行進時因風向有利難以停下,結果一片降帆出現,就宣告了失敗。南朝宋和齊相互吞併爭鬥,石城歷經了無數變故。袁粲雖死,但他的忠義精神永存;褚淵雖然活着,卻毫無氣節,如同行屍走肉。我出行巡視偶然路過這重疊的山巒中的石城,看到高大的城牆及呈凹凸形的矮牆依舊完好。遙想當年明朝初期在南京締造的宏大基業,可是轉眼間,金川門被打開(建文帝政權迅速滅亡)。在這風雨之中,白天黑夜交替間,向右邊望去,心中產生悲傷之情實在難以避免。唉,應該從這些事情中吸取教訓,要以德行與險峻地勢來守護國家啊,可等到真正面臨時纔想到這些,那就已經太晚啦。

賞析

這首詩是乾隆皇帝路過石城時所作。詩中前幾句先描述了石城險要的地勢以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回憶三國東吳在此建置的輝煌,也提到其經歷的戰亂與興衰,比如船隻降帆,代表了東吳等政權的滅亡。接着通過袁粲和褚淵鮮明對比,表達詩人對忠貞和無節之人的評判。隨後又由眼前保存完好的石城城牆,聯想到明朝初期的輝煌基業以及轉瞬即逝的結局。風雨和晦明之景既烘托氛圍,也暗示歷史興衰的無常,最後詩人發出感慨,認爲應該從歷史中吸取關於守護國家的教訓,可往往事到臨頭才明白卻爲時已晚。這首詩藉助石城這一古蹟,撫今追昔,以歷史典故貫穿始終,表達出對歷史變遷的深深感嘆以及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思考 ,展現出深沉的歷史感和厚重的興亡之嘆 。

弘歷

即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后驅逐在內廷行走之僧道;釋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復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將宗室諸王所屬旗人,均改為“公中佐領”,即歸皇帝掌握。對漢族知識分子,采用籠絡與懲罰并行手段,既于乾隆元年開博學鴻詞科,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又大興文字獄,前后大案不下數十起,并借修書之便,銷毀或竄改大量書籍。對西北方面,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大小和卓木勢力,解決康、雍以來遺留問題。在位時六次南巡,多次進行鎮壓土司叛亂、農民起事戰爭,耗費大量錢財。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敗;陶醉于“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對敢于指斥時弊之官吏,常嚴加斥責。同時,對各省虧空嚴重、督撫多不潔身自愛之狀,知之甚詳。五十八年,接見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拒絕英國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并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布明年禪位皇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舉行授受大典,自稱太上皇帝,仍掌實權。在位六十年。謚純皇帝。 ► 16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