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鶴亭歌

· 弘歷
木石豈千年,羽衣早翩去。 何來雲龍頂,依然有其處。 疏軒眺逺棲嶙峋,階前亦立胎仙羣。 坡翁公案一重唱,爾時更有張山人。 青山綠野古徐州,黄河之水東南流。 本意登臨豁逺志,宣房深計翻增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羽衣:本指以羽毛織成的衣服,這裏借指仙人或道士,詩中可能指放鶴之人。
  • 雲龍頂:大概指徐州某個與雲龍山有關的山頂位置 ,爲地點名。
  • 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峻峭、突兀的樣子 。
  • 胎仙:鶴的別稱。
  • 坡翁公案:「坡翁」指蘇東坡,「公案」原指案件,這裏指蘇東坡與放鶴亭相關的事蹟故事。
  • 張山人:指張師厚,是與蘇東坡在徐州時交往密切的一位隱士,放鶴亭爲他所建。
  • 宣房:漢武帝時曾在宣房堵塞黃河決口,這裏「宣房深計」代指治理黃河的大計。

翻譯

木石難以歷經千年歲月,那身着羽衣的仙人早已輕快地離去。不知從何處而來,在這雲龍頂上,放鶴亭依然矗立在這片土地。從寬敞的軒室眺望遠方,遠處山石突兀嶙峋,臺階前還站立着一羣如胎仙般的白鶴。蘇東坡當年在此的軼事又被人重新說起,那時還有張山人。青山和綠野環繞着古老的徐州城,黃河之水滔滔向東南流去。原本是打算登上高處舒展遠大的志向,可想到治理黃河的大計,反而增添了許多愁緒。

賞析

這首《放鶴亭歌》是弘曆所作。開篇「木石豈千年,羽衣早翩去」一句,營造出一種時光匆匆、物是人非的感慨。以木石的難以久存和仙人的早逝,爲全詩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感基調 。「疏軒眺遠棲嶙峋 」等幾句,細膩地描繪了放鶴亭周邊的景觀,有遠處的嶙峋山石和臺階前站立的白鶴,活畫出一幅遠離塵世的清幽畫面,將放鶴亭的環境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提及「坡翁公案」和「張山人」,借古人的事蹟增加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喚起人們對曾經發生在這裏的故事的遐想 。「青山綠野古徐州,黃河之水東南流」,描繪出徐州的山水格局,用大筆觸勾勒出地域風貌,展現出自然的雄渾壯闊。最後「本意登臨豁遠志,宣房深計翻增愁」,詩人由觀景觸景生情,從最初的興致轉爲對治理黃河大計的憂慮,體現出其對國家事務的關切和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將個人情感與家國情懷緊密相連,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整體來說,這首詩既有對歷史人文的追思,又有對自然景觀的描繪,還有詩人內心複雜情感的抒發,語言優美且富有層次,頗值得品味。

弘歷

即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后驅逐在內廷行走之僧道;釋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復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將宗室諸王所屬旗人,均改為“公中佐領”,即歸皇帝掌握。對漢族知識分子,采用籠絡與懲罰并行手段,既于乾隆元年開博學鴻詞科,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又大興文字獄,前后大案不下數十起,并借修書之便,銷毀或竄改大量書籍。對西北方面,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大小和卓木勢力,解決康、雍以來遺留問題。在位時六次南巡,多次進行鎮壓土司叛亂、農民起事戰爭,耗費大量錢財。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敗;陶醉于“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對敢于指斥時弊之官吏,常嚴加斥責。同時,對各省虧空嚴重、督撫多不潔身自愛之狀,知之甚詳。五十八年,接見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拒絕英國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并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布明年禪位皇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舉行授受大典,自稱太上皇帝,仍掌實權。在位六十年。謚純皇帝。 ► 16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