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道大:指道理、學說宏大高深。
- 才難:人才難得。
- 寶氣:珍奇之氣,這裏可理解爲有才華之人身上散發的不凡氣質。
- **蟠(pán):盤繞、蟄伏。
- 走卒:舊指差役、兵卒,這裏指普通百姓 。
- 司馬:這裏應是借指有才能、受敬重的人,比如司馬光,以賢能著稱。
- 蒼生:老百姓。
- 謝安:東晉政治家、名士,隱居後出山拯救蒼生,成就大業。
- 臨賀:可能代指某種送別或資助行爲。
- 翰林:官名,這裏大概指一些有地位、有見識能賞識賢才的人。
翻譯
大道如此宏大深邃,又有誰能夠真正與之相契合,人才的難得連聖人都爲之感慨嘆息。就如同天上的浮雲雖然能暫時遮蔽住光芒,但珍寶所散發的祥瑞之氣終究不會永遠蟄伏潛藏。即便是身份低微的普通兵卒都稱讚着賢能如司馬般的人物,渴望着像謝安那樣的人出山拯救蒼生。就算沒有臨賀那樣的資助相送,也總會有翰林那樣有識之士關注和賞識。
賞析
這首詩圍繞對賢才的讚揚與期待展開。開篇以「道大誰能與,才難聖所嘆」直接論述賢才難得,且能與大道相契合的賢能更是難尋,奠定了全詩對賢才重視、嘆惋的基調。 「浮雲雖暫掩,寶氣不終蟠」用比喻的手法,將賢才比作散發着寶氣的珍寶,儘管會被暫時埋沒,但光芒終究會綻放,展現了詩人對賢才終能被發現的堅定信念。 「走卒稱司馬,蒼生起謝安」 借普通百姓對賢才的呼喚,以「司馬」「謝安」爲例,表達出對那些有着卓越才能,能拯救天下蒼生的賢能的企盼,反映出當時社會對賢才的渴望。最後 「縱無臨賀送,當有翰林觀」 詩人說明即便沒有外界的資助推動,賢才也會受到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欣賞,透露出一種樂觀且欣慰的情緒。整首詩體現了詩人對於賢才價值的認知,以及對賢才能夠施展抱負的期盼,用詞精煉且寓意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