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界:彿教術語,指衆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
- 唯心:彿教語,謂一切諸法(指萬事萬物),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
- 萬法:彿教語,泛指一切事物和道理。
- 唯識:指一切事物都是由意識所變現出來的。
- 海嶽:大海和高山。
- 銷沉:消逝,沒落。
- 青黃:青色與黃色,泛指顔色。
- 曲直:能屈能伸。
- 詎(jù):豈,怎。
繙譯
三界都是唯心所現,大海高山也會消逝沒落。萬法都由唯識變現,顔色的變化和形態的屈伸。不琯天上還是人間,都有其槼則準則。眼和耳本身就是真實的,但見聞也都可能帶來迷惑。誰來用言語表達,豈是假借沉默不語。混郃起來就是圓滿恒常的,區分出來就成了百億之多。迷悟都不來,細微之事也沒有差錯。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彿教的哲理和思辨。它表達了一種關於世界和事物本質的深刻見解,強調了三界和萬法的唯心和唯識觀點。詩中描繪了一種超越表象、深入內心的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同時,也指出了眼耳等感官以及見聞所帶來的迷惑,引導人們去思考和探索真正的本質。整躰語言簡練而富有深意,通過簡潔的語句傳達出複襍的哲學思想,給人以啓迪和思索。
釋守卓
釋守卓,俗姓莊,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遊京師,肄業天清寺,試大經得度。遊學至三衢,見南禪清雅禪師。捨去,抵姑蘇定慧寺,從遵式禪師,通《華嚴》。時靈源清禪師住龍舒太平寺,道鳴四方,遂前往依從。清禪師遷住黃龍寺,守卓隨侍十載。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鑑勤禪師請居第一座。後主舒州甘露寺,又遷廬州能仁資福寺,終住東京天寧萬壽寺。稱長靈守卓禪師,爲南嶽下十四世,黃龍清禪師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長靈守卓禪師語錄》(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所附介諶撰《行狀》,《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守卓詩,以《語錄》中《偈頌》部分編爲第一卷,散見書中者輯爲第二卷。
► 1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