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同子宣平嵐榭晚酌望南山而有作

相見常嗟相聚稀,平嵐危榭對斜暉。 牛羊遍野草初綠,槐柳成陰春已歸。 頂上緋生麋角解,嘴邊黄盡燕初飛。 白頭共作天涯客,幾向南山詠式微。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平嵐:山林中平地上的霧氣
  • 危榭:高榭,高聳的臺榭,「危」有高之意
  • 斜暉:傍晚西斜的陽光
  • 緋生:這裏指麋鹿頭上新生出帶有微紅顏色的角 ,「 緋(fēi)」即紅色
  • 麋角解:麋鹿角脫落,古人認爲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常與時節變化相關
  • 黃盡:指小燕子嘴邊黃色的雛毛完全褪去
  • **式微:《詩經》篇名,主旨爲感慨家國破敗衰微,此處借用來抒發內心的感慨

翻譯

常常感慨我們相見的日子太少,相聚的時光總是那麼稀缺。如今我們在平地上霧氣環繞的高聳臺榭裏,共同面對着傍晚西斜的陽光。 漫山遍野都是吃草的牛羊,此時的野草剛剛泛出嫩綠之色;槐樹和柳樹已枝葉繁茂形成一片陰涼,春天已然悄然回去。 麋鹿頭頂新生出微微泛紅的角,說明它們已經脫掉了舊角;小燕子嘴邊黃色的雛毛完全褪去,開始初次展翅高飛。 我們兩個頭髮花白之人,在這遙遠的他鄉做客,好幾次對着南山,吟唱着那飽含愁思的《式微》之歌。

賞析

這首詩開篇就流露出詩人對相聚不易的感慨,借與友人在平嵐危榭面對斜暉之景,奠定了一種略帶惆悵的基調。詩中的自然景色描繪細緻入微,通過描寫「野草初綠」「槐柳成陰」「麋角解」「燕初飛 」等景象,巧妙地展現了時節的變化。這些自然場景,表面是一副生機盎然之景,實際上卻隱含時光流逝的意味。 而詩的後兩句,由景入情 ,詩人感懷自己和友人都已白頭,依然漂泊天涯做着他鄉之客,對着南山詠起《式微》之歌,進一步抒發了心中對故鄉、對人生的迷茫與悲嘆。整首詩情景交融,自然景象與詩人內心的情感相互映襯,語言凝練卻韻味悠長,生動地展現出詩人複雜的情感和深沉的內心世界。

張商英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進士。調通川主簿。熙寧中以章惇薦,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擢監察御史裏行。坐事責監荊南稅。哲宗初爲開封府推官,屢詣執政求進,反對稍更新法,出提點河東刑獄,連徙數路。哲宗親政,召爲右正言,遷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徽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崇寧初爲翰林學士,尋拜尚書右丞,轉左丞。與蔡京議政不合,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拜尚書右僕射,變更蔡京所爲,爲政持平。爲臺臣疏擊出貶。後還故官職卒。諡文忠。有《神宗正典》、《無盡居士集》等。 ► 126篇诗文

張商英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