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十四)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
故鄉窅窅日夜隔,音塵斷絕阻河關。
朔風蕭條白雲飛,胡笳哀急邊氣寒。
聽此愁人兮奈何,登山遠望得留顏。
將死胡馬跡,能見妻子難。
男兒生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
拼音
序
《擬行路難·其十四》是南朝宋鮑照的作品,一共有十八首。此詩寫一個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發其情感,從而揭露戰亂給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災難。
賞析
詩開頭兩句,直言老兵“少壯從軍”,直至“白首”仍流離在外,不得回家。此處,“白首”與“少壯”想對照;“不得還”與“從軍去”相對應。這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徵》的開頭兩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說同,這兩首詩中的兩個老兵,都是年少時就從軍了。對此,《十五從軍徵》直言“十五從軍徵”,《擬行路難》則明說“君不見少壯從軍去”。而且,二者均採用了對照與呼應的表現手法。說異,一個老兵在年老時得以回家:“八十始得歸”;而另一個老兵則仍流離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離不得還”。但這異中也有同,也就是兩個老兵的命運都是悽慘的。正因爲“少壯從軍”,“白首流離不得還”,老兵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擬行路難》從第三句開始對此作了集中的描繪。“故鄉”兩句,寫老兵日夜思念故鄉。詩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鄉與老兵從軍所到之處相距遙遠,突出一個“遠”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個“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與故鄉的離別時間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對故鄉的思念時間之久;再以“河關”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續寫一個“隔”字,突出一個“難”字;而“音塵斷絕”四字則寫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鄉的原因。這兩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朔風”四句,訴諸視覺、聽覺、觸覺,以意象組合來續寫其思念故鄉的愁情。
“朔風”與“白雲”,兩個意象分別訴諸觸覺與視覺,各以“蕭條”與“飛”加以描繪,以此襯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處。“胡笳”與“邊氣”,兩個意象分別訴諸聽覺與觸覺。詩人以“哀急”狀寫“胡笳”之聲,當是以哀景襯托哀情;以“寒”反映“邊氣”,既實寫“邊氣”給人的肌體之寒,又映襯老兵思念故鄉卻“不得歸”的心頭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無可奈何。詩中的“聽此愁人兮奈何”,直接引用屈原詩句“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楚辭·九歌·大司命》)中的前一句,狀寫老兵的無奈,如同己出,不着痕跡。無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遠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頭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顏,所謂“得留顏”。可“此情無計可消除”,又豈是“登山遠望”所能解決的?這幾句,視線由天上轉至地上,內容由寫景抒情轉爲描寫人物的動作抒情,化無形爲有形,從中可看出詩人運用寫作技法的嫺熟。
“將死”兩句,由上文寫老兵對故鄉的思念歸結爲對妻子的懷戀。此處,寫老兵設想自己將死在“胡馬跡”,也即他從軍所到之處,究竟將死於何種原因,並未明言,但讀者完全可以推斷出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老死,一是戰死。一方面是老兵“將死胡馬跡”,另一方面是他“能見妻子難”,二者對比強烈。老兵對妻子的懷戀未隨時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與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將客死異鄉,卻無法在死前與妻子再見上一面。這是多麼悲哀的事啊!
於是,詩的結句直抒胸臆:“男兒生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綿憂”:連綿不斷的憂愁。“摧抑”:悲痛壓抑。老兵面對自己坎坷的生世無可奈何,只能將心頭無盡的邊愁鄉思化成長長的慨嘆!弦外之音:身處如此社會,遭遇無休止的戰亂,即便是熱血男兒又能怎樣?何況是“白首不得還”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蘊涵着老兵與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不難看出,此詩主題思想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徵》是一脈相承的,但其着眼點、寫法等,與《十五從軍徵》相比,有不同之處。《十五從軍徵》寫老兵,由“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寫起,着眼於他返鄉途中與到家後的情景,主要採用以哀景寫哀情的寫法,重在抒發其家破人亡、舉目無親的悲哀。而鮑照的《擬行路難》寫老兵,則着眼於他“少壯從軍”,直至“白首”仍流離在外,不得回家,運用多種寫法,通過意象組合,層層推進詩意,重在抒發其無法回故鄉與親人團聚的悲哀。兩首詩中的兩個老兵,都是少小從軍,其中,一個在年老時得以回家,而另一個在年老時則仍流離在外,但無論他們最終能否回家,其命運都是悽慘的,心中也都是極其悲哀的。所有這些,都是當時的戰亂造成的,而戰亂又是由當時的統治者一手挑起的。因而,描敘老兵的悲慘遭遇,抒發其真情實感,便有力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因而,鮑照的這首《擬行路難》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徵》一樣流傳至今,令人難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窅窅(yǎo yǎo):形容深遠。
翻譯
您難道沒看見,年輕力壯時去從軍,到頭髮白了還流離在外不能回家。故鄉是那麼深遠,日夜被阻隔,音信斷絕被大河與關隘所阻攔。北風蕭瑟,白雲飄飛,胡笳的聲音悲哀急湊,邊境的氣息寒冷。聽到這些讓愁苦的人怎麼辦啊,登山遠望想保持容顏不老。將要死在胡人的戰馬經過之處,想要見到妻子卻很難。男子活在世上一生坎坷又能說什麼呢?綿綿的憂愁壓抑讓人只能長長地嘆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從軍多年不得歸的男子的悲慘境遇和愁苦心情。詩中通過「君不見」的感嘆起筆,強調了少壯從軍卻白首不得還的悲涼,「故鄉窅窅日夜隔」寫出了與故鄉的極度隔絕和遙遠。「朔風」「胡笳」等景營造出蕭瑟淒涼的氛圍,突出了邊境的艱苦和悲涼。「聽此愁人兮奈何」更是直白地表達了內心的愁苦無奈。「將死胡馬跡,能見妻子難」深刻地體現了生死邊緣的哀愁以及與家人相見的艱難,最後直抒胸臆地表達了人生坎坷的無奈和只能長嘆憂愁的情感。整首詩感情深沉壓抑,深深觸動讀者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