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府

風雨宜城路,重來白髮新。 長江還有險,中國自無人。 梟獍蕃遺育,鱣鯨蟄怒鱗。 泊船休上岸,不忍見遺民!
拼音

譯文

宜城路上連綿風雨不停, 舊地重來,白髮又添幾莖。 長江天塹不是無險可守, 只恨中國自己衛國無人。 國土儘讓兇禽惡獸蕃殖, 愛國志士忍怒蟄伏潛形。 停船江邊不要踏上岸去, 不忍見到那裏的亡國遺民。 

注釋

宜城:即安慶府,古稱舒州,別稱宜城,即今安慶市。春秋時皖國所在地;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始置同安郡,治同安(今桐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曰舒州;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始置舒州德慶軍,治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曰舒州安慶軍,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安慶府,治今潛山縣城;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改築於宜城爲治,以臨江備守臨安(今杭州市);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安慶路;明復曰安慶府,直隸南京;清先後隸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於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治安徽布政使司和安徽省。 梟獍:傳說中梟獍是禽獸中會吃自己母親的,所以用梟獍來比喻不孝或兇惡而忘恩負義的人;這裏是指元人。 鱣(zhan):海中大魚,這裏指愛國志士。

這首詩是作者被元兵押解北上到安慶府時所寫。詩中流露對敵人的深刻仇恨和對受苦同胞的深厚感情。
文天祥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