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弘人示余漢槎秋笳集感而有作

古業衰制科,紛呶尤六義。 茅靡萬厯時,矯枉啟禎季。 瞽學趨空枵,識者深嗟喟。 竟陵熖稍熸,王李波復漬。 二軌分中途,作力徒贔屭。 時余謝諸生,服古心如醉。 謂此何足争,當泝三經緯。 先探騷雅源,徐整建安轡。 六朝與三唐,錘鑪總一致。 誰能奏咸韺,可使闕懸肆。 誰能盈囷倉,止拾遺秉穗。 自憐起孤生,蹢躅音無嗣。 延陵有季子,俊才㧞流輩。 晤語廓心胷,相勗張吾幟。 奈何急科名,此路多軒輊。 自矜才地髙,繳弋安所避。 一跌遂蹉跎,迢逓遐荒置。 彼土蛇虺都,人跡罕能厠。 雖營板屋居,詭狀堪愕眙。 荏苒二十年,音容想顦顇。 魚雁斷飛沉,莫遺相思字。 忽見制作新,卓皪諸美僃。 排奡摧橜株,舂容貫組璲。 長白賦尤竒,班揚堪鼔吹。 更間走筆就,使余心神悸。 由來放逐塗,多是才為祟。 嚴霜玉汝成,瑕垢無終棄。 蔡邕髠朔方,未久弛吏議。 李白竄夜郎,中道䝉恩貰。 如何間世英,長使禦魑魅。 方今網羅開,輇材咸得試。 輪囷獨見遺,搆厦安能遂。 悁悁勞我思,旦晩金雞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制科:封建時期選拔特殊人才的考試。
  • 紛呶(náo):紛擾嘈雜。
  • 六義:這裏指詩的六種表現手法「風、雅、頌、賦、比、興」,代指詩歌創作。
  • 茅靡:如茅草隨風倒伏,比喻隨風附和。
  • 矯枉:糾正偏差。
  • 啓禎:明朝天啓和崇禎年間。
  • 瞽(gǔ)學:愚妄淺陋的學問。
  • 空枵(xiāo):空虛,指沒有真才實學。
  • 熸(jiān):熄滅。
  • :沾染,氾濫。
  • 贔屓(bì xì):形容用力。
  • :追溯,追尋源頭。
  • 三經緯:這裏大概指經典著作中的主旨、義理。
  • 轡(pèi):繮繩,這裏代指詩歌風尚。
  • 鹹韺(yīng):古樂名,借指高雅純正的音樂。
  • 闕懸肆:懸掛示衆,指作品供人賞析。
  • 囷(qūn)倉:穀倉。
  • 遺秉穗:遺留下來的禾把和穀穗。
  • 蹢躅(zhí zhú):徘徊不進。
  • 延陵季子:春秋時吳國人季札,這裏借指吳弘人所提到的被囚之人吳兆騫。
  • 軒輊(zhì):高低、輕重。
  • 繳弋(zhuó yì):繫有絲繩的射鳥短箭,這裏比喻陷害人的手段。
  • 遐荒:指邊遠荒涼之地。
  • 蛇虺(huǐ):泛指毒蛇。
  • 愕眙(chì):驚視。
  • 卓皪(lì):卓越明顯。
  • 排奡(ào):剛勁有力。
  • 舂(chōng)容:從容幽雅。
  • 組璲(suì):絲帶和美玉,比喻文章華美。
  • 禦魑魅:抵禦山林中的鬼怪,這裏指放逐偏遠之地。
  • 輇材:淺薄無能的人。
  • 輪囷(qūn):高大的樣子,這裏指有才能的人。
  • 悁悁(yuān):憂思貌。

翻譯

古代學術在制科選拔中逐漸衰落,詩壇議論紛紛,亂象叢生。萬曆年間文風隨波逐流,天啓、崇禎末年雖想糾正偏差,但愚妄淺陋的學問追求空虛無物,有見識的人深感嘆息。竟陵派的氣焰剛剛有所熄滅,前後七子的文風又再次氾濫。兩種文風在半路分道揚鑣,努力創作的人也只是白費力氣 。當時我已辭去諸生的身份,一心沉醉於研習古人經典。我認爲這些爭論沒有意義,應當追溯經典的源頭。先探尋《離騷》和《詩經》的淵源,再慢慢整頓建安時期的詩風。六朝和初唐、中唐、晚唐的詩歌創作,都和前面的淵源一脈相承。誰要是能創作出高雅純正的作品,就能使佳作供人欣賞。誰要是有深厚底蘊能裝滿穀倉,就不會只滿足於拾遺穗之類的小事。

我可憐自己出身孤寒,獨自徘徊,沒有知音。幸好吳弘人這樣的俊才如同春秋時的延陵季子,才華過人。與他交談令我心胸開闊,彼此相互勉勵要弘揚正道。無奈當時世人過於急切追求科名,在這條路上有高低貴賤之分。有人自恃才高,卻不知防備那些陷害人的手段。一旦受挫便歲月蹉跎,被流放到遙遠荒涼之地。在那荒蠻的地方,到處是毒蛇,人跡罕至。雖然修建了簡陋的房屋居住,但各種怪異景象令人驚視。二十年時光匆匆過去,想必音容已經憔悴。書信斷絕,也沒有思念的話語傳來 。忽然看到他有新的作品,卓越超羣,兼具各種優點。文章氣勢剛勁有力,能夠摧枯拉朽,內容從容優雅,辭藻華美如美玉絲帶。其中《長白賦》更是奇妙,能夠和班固、揚雄的作品相媲美。尤其讓我心動的是一些即興創作,令人心神激盪。

自古以來,那些被貶謫流放的人,大多是因爲才華遭人嫉恨。就像冰霜磨鍊,能讓人最終成就美好。蔡邕曾被髡刑流放到朔方,不久後刑罰就被解除。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中途也蒙恩赦免。爲何這樣的傑出人才,卻長久地被髮配到偏遠之地。如今科舉選拔廣開,那些平庸之輩都有機會一試身手。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卻被遺漏,如此怎能成就一番事業。我憂心忡忡,日夜盼望着赦令的到來。

賞析

這首詩題材圍繞當時詩壇風氣與朋友吳兆騫的不幸遭遇展開。開篇描述當時詩壇的複雜混亂狀況,展現出詩人對詩壇風氣的不滿與反思,呼籲迴歸經典,追求正途,體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見解。

接着詩人轉入對好友吳兆騫的敘述,深感其才學出衆,兩人相談投機且互相勉勵。然而時代重科名,吳兆騫才華反遭陷害,被貶到荒蠻之地。詩人對好友的流放遭遇表達出深深的同情,細緻描繪了荒蠻之地的悽慘環境,讓人更感流放之苦。

在看到好友新創作的作品後,詩人對其文學成就給予極高讚譽,認爲其才華卓越,作品兼具各種優點。同時詩人以蔡邕、李白等前人被貶後又獲赦免爲例,感慨吳兆騫長期流放的不公,也對當時人才選拔制度進行了深刻批判,嘆息真正有才能的人被遺忘,表達期望友人獲赦歸來的迫切心情。

整首詩情感真摯深沉,將對詩壇、友情、人生遭際以及社會現實等不同情感內容融合。詩人善於運用對比,如詩壇亂象與追求經典的對比、平庸者得勢與有才能者遺落的對比等 ,還巧妙藉助典故,增強詩歌的文化底蘊與情感氛圍,在藝術和思想方面都展現出色的水準。

朱鶴齡

明末諸生,字長孺,號愚庵,吳江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年七十八歲。穎敏好學,初專力詞賦,嘗箋註杜甫、李商隱詩,故所作頗出入二家。入清,屏居著述,晨夕不輟,行不識途路,坐不知寒暑,人或謂之愚,遂自號愚庵。及與顧炎武友,思覃力於經學,頗有造詣。有《愚庵小集》。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