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薄命妾辭

顏色如花畫不成。命如葉薄可憐生。浮萍自合無根蒂,楊柳誰教管送迎。 雲聚散,月虧盈。海枯石爛古今情。鴛鴦隻影江南岸,腸斷枯荷夜雨聲。
拼音

賞析

“薄命妾”即“妾薄命”,樂府雜曲歌辭名,見《樂府詩集》卷六十二。曲名本於《漢書·外戚傳》孝成許皇后疏“妾薄命,端遇竟寧前”(竟寧,漢元帝年號)。李白等曾用這個樂府舊題寫過樂府詩,詠歎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元遺山取樂府舊題之意,譜入《鷓鴣天》詞,也表現了同樣的主題。詞中首先用“如花”寫女性的“顏色”美,而以“畫不成”加以強調和補充描繪“美”的程度。作者在略一交代“顏色”之後,即以逆筆用比喻的手法,一連三句描述這女性的“薄命”。三句三個層次。“命如葉薄可憐生,”總寫薄命,用“如葉”形容其薄,扣題。因其命薄,所以可憐,“生”,語助詞。三四兩句,分別從兩個方面寫其“薄命”,第三句,再取“浮萍”作比,寫身如飄萍。“無根蒂”,即生活無定,且毫無社會地位,“自合”,是說命運註定,語似平常,而作者對這種命運憤懣之情,卻暗含其中。第四句又取“楊柳”作比,寫其送往迎來的身世。楊柳是離別的象徵,故人折柳贈別。楊柳還有“迎來”的一面,這一句,意在顯示這女性的身世,從以楊柳喻其送往迎來的特質看,她可能是個妓女,這與上句的“無根蒂”正好相合。詞人把這位女性推到如此地步,正是爲了極寫其“薄命”。“誰教”一詞,用得很好,它既表現了這女性對自己“薄命”身世的哀怨,同時也表現了她的覺醒,這自然也是作者的覺醒。其思想感情較上句的“自合”顯然濃烈而明朗得多了。下片後三句轉入抒情。言這女性命雖薄,而情卻深。“海枯石爛”,即言其情深而執着。但是,由於命運不好,不得與心目中的情人團聚,如同鴛鴦不能成對,孤身隻影,悽然於“江南岸”。這裏也是再次寫她的薄命。是極痛苦悲慘的,故結句乃有“腸斷枯荷夜雨聲”之說。這一句是就前句意思加以渲染烘托。夜雨淅瀝,敲打着枯荷,形成了一種極爲淒涼的境界,身在其境的“鴛鴦隻影”,怎麼能不“腸斷”呢“這一句,繪形繪聲,再次爲薄命人的悲慘遭遇傳神寫照。 這首詞,幾乎句句運用比喻,把“薄命”這樣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寫得有形有色,化抽象的意識爲具體的形象,這是此詞用筆的高招。另外,這首詞似有其寄託意義,寓有作者的自我身世之感。從“鴛鴦隻影江南岸”看,此詞似作於詞人南渡之後,時值金朝垂危,國運和詞人命運皆如飄萍。作者思國念家,情緣不斷,正是詞中所說的“海枯石爛古今情”。從這種觀點出發,讀者對元遺山的這首詞,似應當透過其表面形象,深入認識其寄託意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薄命妾:命運不好的女子,謙辭。
  2. 畫不成:難以用畫筆描繪出其美麗。
  3. 可憐生:可嘆,可憐。
  4. 自合:本應。
  5. 無根蒂:沒有根基。

翻譯

我的容顏如同花兒般嬌豔,卻是畫筆難以描繪出來的。命運如樹葉般單薄,真是讓人憐憫嘆息。浮萍本就應該沒有根基,楊柳又是誰讓它來迎送行人呢? 雲朵時聚時散,月亮有圓有缺。海枯石爛的愛情,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我如同孤單的鴛鴦在江南岸邊,聽着那枯荷在夜晚的雨聲中,肝腸寸斷。

賞析

這首詞以一位薄命女子的口吻,抒發了她的悲慘命運和哀怨之情。上闋通過描繪女子的美貌和薄命,以及用浮萍無根、楊柳送迎的形象,暗示了她漂泊不定、命運無常的處境。下闋則以雲聚散、月虧盈的自然景象,象徵人生的悲歡離合,進一步烘托出女子的憂傷。最後以鴛鴦隻影和枯荷夜雨聲的畫面,深刻地表達了她的孤獨和痛苦。整首詞意境悽美,情感真摯,讓人感受到了女子的哀怨和無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