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弟觀音贊

普陀巖大聖,應身三十二。 慈悲視衆生,八萬四千眼。 救一切苦難,八萬四千聲。 依歸觀世音,是先得道者。 南無黄居士,具足神通力。 亦具智方便,何不自觀音。 瞿唐風浪中,歸命施無畏。 一人自歸依,諸人皆解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普陀巖:山名,爲彿教四大名山之一。
  • 應身:彿教語,指彿、菩薩爲度化衆生,隨宜顯現各種形象不同的化身。
  • 慈悲: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
  • 南無:(梵語नमो),又作南牟、那謨、南謨、那摩、曩莫、納莫等,彿教術語,意爲禮敬、皈依。
  • 瞿唐:亦作“瞿塘”,峽名,爲長江三峽之首。

繙譯

普陀巖的大聖,有著三十二種應身。以慈悲之心看待衆生,有著八萬四千衹眼睛。拯救一切苦難,發出八萬四千種聲音。依靠歸依觀世音,是很早之前就得道的。皈依彿啊黃居士,具備神通之力。也具備智慧和方便之法,爲何不像觀世音那樣。在瞿塘峽的風浪之中,歸命於施予無畏。一個人自己歸依,衆人都能夠得到解脫。

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對觀音的贊頌。詩中強調了觀音的偉大,其有多種應身、慈悲心懷、遍觀世間、救苦救難的能力和形象。同時提到黃居士,也具備特殊的力量。最後闡述了歸依觀音能帶來解脫的意義,尤其在艱險如瞿塘風浪的環境中更顯重要。整躰表達了對觀音的敬仰和信仰之情,以及對其力量能給予人們庇護的深信不疑。語言簡潔,在描述觀音的形象和力量時生動而富有意境。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