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己未冬至前二日訪林公度至栗山翌日同訪吳必大林季亨容之偕行愛其溪山池亭之勝爲之賦詩
篝火下脩嶺,褰衣涉清川。
夜投故人廬,洞壑藏真仙。
一水遠縈紆,兩山對蜿蜒。
但見烟雲深,不識車馬喧。
主人敬客至,盃酒羅堂前。
諸孫競勸酬,烹羊雜雞鮮。
同來二三人,妙語爭春妍。
此會良獨難,達旦不復眠。
雞鳴秉燭遊,到君新池邊。
中有讀書堂,藏書足精研。
把筆記姓名,徘徊悵無緣。
天明驅車去,去上層岡巔。
回首三歎息,安得數畝田。
結茅與君鄰,嘯傲終殘年。
拼音
黃榦
宋福州閩縣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字直卿,號勉齋,黃瑀第四子,爲朱熹四大弟子之一,配享廟祀。自幼聰穎,志趣廣遠。年十七,父歿。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黃榦往見劉清之求學。清之奇其才,書薦於朱熹。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熹以仲女妻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榦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决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以蔭補官,歷知新淦縣、漢陽軍、安慶府等、多有惠政。吏治廉明,曾陳説抗金保民大計。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調知安慶府,親自督修郡城,備戰守,保障安慶境內不受金兵侵擾,當地士民稱贊道:「不殘於寇,不滔於水,生汝者黃父也。」曾講學於白鹿洞書院。後召爲大理丞,時邊備廢弛,忌者恐其直言邊事,排擠致使歸里,遂授徒著書以終。晚年隱居於武夷,潛心閩學研究,世稱「勉齋先生」。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詔贈朝奉郞。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赐諡「文肅」。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從祀於孔庙,又建黄勉斋祠於府學內。著有《周易系辭傳解》一卷、《儀禮經傳通解續》二十九卷、《孝經本旨》一卷、《論語注語問答通釋》10卷、《勉齋先生講義》一卷、《朱侍講行狀》一卷、《勉齋詩鈔》一卷、《黃勉齋先生文集》八卷、《晦庵先生語續錄》四十六卷、《勉齋集》四十卷、《書傳》、《易解》、《四書通釋》等。
► 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