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渡燈船行

燈船尙隔三條橋,寶氣已復衝層霄。 三橋百巷宻如櫛,波上厯厯人聲囂。 須臾赤熖將橋鎖,分半樓臺燭光裹。 林鴉林鵲驚四飛,鴉背鵲頭都帶火。 忽然龍爪攫半空,千人萬人看燭龍。 橋囘風勢亦稍緩,龍忽正面停波中。 橋南百尺波如沸,龍甲龍鱗照天地。 妖狐竄水魚登岸,光景欲從何處避。 綠楊枝頭閣幾層,無數紅袖圍紅燈。 船燈直與閣燈接,咳吐落處雲霞烝。 百舟迎龍百舟送,别有百舟排不動。 三更以後扺北關,一派火光飛入衖。 鉦聲已遠簫聲起,裊裊聲驚入雲裏。 蜻蜓舟小琉璃暗,有客添衣出蓬底。 雲溪我住三十年,客夢只落雲溪邊。 囘船復向溪上過,衫影笠影人疑仙。 曙光曈曈斷更鼓,千萬燭光收入浦。 君不見何如天上兩燈忙,圓月乍傾圓日吐。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寶氣:這裏指燈船發出的絢麗光彩。
  • 櫛(zhì):梳子和篦子的總稱,這裏形容街巷像梳齒一樣密集。
  • 須臾(yú):片刻,一會兒。
  • 攫(jué):抓取。
  • 烝(zhēng):同「蒸」,升騰。
  • 曈曈(tóng):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翻譯

燈船還隔着三條橋遠呢,可它散發的絢麗光彩已直衝雲霄。三橋周圍百巷密密麻麻如梳齒,水波之上清晰傳來嘈雜的人聲。 不一會兒,明亮的火焰彷彿把橋鎖住,一半的樓臺都被燭光籠罩。林中的烏鴉和喜鵲被驚擾得四處飛散,連鴉背和鵲頭都好像帶着火光。 忽然,像龍的爪子在半空中抓取,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觀看那燭龍。橋邊風向迴轉,風勢也稍微平緩,燭龍忽然正面停在水波之中。 橋南百尺的水波像沸騰了一般,龍的鱗片映照得天地通明。彷彿妖狐慌忙竄入水中,魚兒都登上了岸,如此神奇的光影,讓它們不知該往何處躲避。 綠楊枝頭搭建起層層樓閣,無數美麗女子圍繞着紅燈。船燈簡直要和樓閣上的燈連接起來,人們談笑間吐出的氣息,好似雲霞升騰。 上百艘船迎接燭龍,又有上百艘船送行,還有另外上百艘船排列着不移動。三更過後,隊伍抵達北關,一派明亮的火光涌進了街巷。 鑼聲漸漸遠去,簫聲悠然響起,那嫋嫋樂聲驚入雲端。蜻蜓般的小船燈光昏暗,有客人添衣後走出船篷底。 我在云溪居住了三十年啦,客居時的夢也只落在云溪邊。回船又從溪流上經過,那衫影笠影讓人覺得如同仙人。 曙光漸漸明亮,更鼓聲也漸漸停歇,千萬點燭光都隱沒到江浦之中。你看,這和天上月亮剛剛落下太陽就升起,兩個天體忙碌交替的景象多麼相似。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競渡燈船活動。開篇以燈船未到但光彩沖霄渲染其聲勢浩大,隨即刻畫了熱鬧非凡的場景,街巷稠密,人聲喧鬧。通過描寫火焰、光影對橋、樓臺、飛鳥的影響,生動呈現出奇幻絢麗的畫面。詩中用「龍爪攫半空」等形象描繪燭龍,展現活動的壯觀和吸引力。寫水波、龍甲龍鱗映照天地,凸顯場面宏大。寫樓閣上女子圍燈、人與燈相互映襯,增添了溫馨柔美的氛圍。還記錄了活動的進程,從出發到北關,以及之後的情景轉變,最後將人間燈景與天上日月交替關聯,拓寬了意境,整首詩既有對熱鬧場景的細膩描寫,也有靜謐畫面的呈現,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多彩又美妙的生活畫卷,表達出詩人對生活中這一美好景觀的喜愛與欣賞 。

洪亮吉

洪亮吉

清江蘇陽湖人,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自號更生居士,居家十年而卒。少時詩與黃景仁齊名,交誼亦篤,時號洪黃。景仁家貧,客死汾州,亮吉親赴山西,爲經紀喪事。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而論人口增加過速之害,實爲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有《春秋左傳詁》、《卷施閣集》、《更生齋集》等。 ► 2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