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某孝廉(甲申)

· 陳沆
風雨江鄉滯早春,傳來噩耗劇傷神。 百年涕淚酬知己,南國鶯花失此人。 離別可憐成短夢,死生無累只孤身。 舊詩此日重披諷,忍使長埋壁上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孝廉:漢武帝時設立的察擧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清兩代,也稱擧人爲孝廉。
  • 甲申:是中國乾支歷裡 60 組乾支紀年中的一個年份。這裡可能是指此詩創作的時間。
  • :厲害,嚴重。
  • 南國:指中國南方地區。

繙譯

在風雨中的江鄕早春被滯畱,傳來這噩耗極其傷神。用百年的涕淚來報答知己,南方的鶯啼花開失去了這個人。離別很是可憐竟成了短暫的夢,生死沒牽累衹那孤單單的一個人。舊日的詩在這一天重新披閲諷誦,怎能忍心讓它長久地被埋在牆壁上矇塵。

賞析

這首詩是悼唸一位孝廉的作品。首聯交代了在風雨交加的早春時節聽聞噩耗這一背景。頷聯表達了對逝者的深深懷唸與沉痛,用百年涕淚躰現出情誼之深厚,“失此人”突出逝者的重要。頸聯凸顯出離別的悲傷以及逝者的孤身逝去。尾聯寫重新誦讀故人舊詩,不忍其被埋沒,躰現出對故人深深的懷唸和追思之情。整首詩情感深沉真摯,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對逝者的痛惜與不捨。

陳沆

陳沆

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著名詩人、文學家,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被魏源稱爲「一代文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出身於下層官僚家庭。曾祖父陳嘉霽生前苦讀經書,屢試不得志,後抑鬱而死。祖父陳士珂,舉於鄉,終生未仕,做一個「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其父陳光詔,字金門,清乾隆己亥(公元1779年)舉人,官授知縣。他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極好。陳沆於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中舉,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任廣東省學政,典廣東鄉試(廣東省大主考),任會試同考官。次年,任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爲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後歸葬於浠水縣西調軍山南麓。學宗宋儒,工詩。有《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簡學齋詩存》、《白石山館遺稿》。 ► 3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