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胡學長喜雨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hè)詩。
- 雅奧:高雅深奧。
- 三百篇:指《詩經》,《詩經》共三百零五篇 ,常稱「三百篇」 。
- 挹(yì)取:汲取,獲取。
- 無藝:沒有限度。
- 傲睨(nì):高傲斜視,表示輕蔑。
- 無翳(yì):沒有障礙。
- 屈膝:這裏形容自愧不如、甘拜下風。
- 邢娥:這裏借指優秀的人,這裏指胡學長 。
- 醜戾(lì):醜陋乖戾。
- 雩(yú)壇:古代求雨的祭壇。
- 遽(jù): 就,馬上。
- 枵(xiāo)腹:空腹。
- 陰樞:古人認爲天地間生成萬物的陰氣中樞,這裏代指自然力量。
- 乾胏(zǐ)噬(shì) :意思是像因爲旱災而受煎熬、啃食乾裂東西一樣難受 。
- 徇(xùn):依從,順。
- 非鬼祭:不合常規的祭祀。
- 聖君:賢明的君主。
- 良牧:賢能的地方官。這裏牧指州郡長官。
- 顯幽:顯,指人間;幽,指神靈所在之處。
- 阡陌(qiān mò):田間小路。
- 黍稌(tú):黍和稻,泛指糧食作物。
- 稂(láng)稗(bài):雜草。
- 耘薙(zhì):除草。
- 比屋:家家戶戶。
- 遺穧(jì):指收穫後遺留田間的農作物。
- 諦(dì):仔細,審慎。這裏有考慮周到之意。
- 仙曹:仙人的行列,這裏代指朝廷中好的職位。
- 天閽(hūn):天門,借指朝廷。
- 長安粟:在長安(京城)的俸祿,代指官職。
- 引前例:引用以前的慣例 。
- 茹糲(rǔ lì):吃粗劣的食物。
- 出處:出仕和退隱。
- 一漚(ōu):一個水泡,形容人生渺小短暫。
- 恩勤:父母撫養子女的恩情和辛勞,這裏指朋友間的情誼深厚。
- 張侯、蘇子:具體所指文中未明說,應是當時有一定地位或影響力的人。
- 排霄:衝破雲霄 。
- 眄(miǎn):看。
- 草麻:草擬任命大臣的詔書。
- 金鑾:指金鑾殿,皇宮中的殿名,皇帝上朝理政之處。
- 轉圜(huán)句:有起緩解、扭轉局面作用的語句。
- 五方帝:東、南、西、北、中五帝,古代祭祀的神祇(qí) 。
翻譯
胡君在著述之中,舉動都有着長遠至千載的謀劃。那高雅深奧的《詩經》,他汲取起來似乎沒有限度。 宛如從一個極其純粹的源頭而出,世間萬象都奔赴於他那高傲之中。
我平生曾笑話他這種嗜好,但論起交情又可惜結識太晚。胡君的詩作的確已入神妙之境,而我這雙眼睛本也沒有阻礙能夠欣賞。在胡君這樣優秀的人面前,我自愧不如,對於胡君的酬贈之作,我慚愧自己的作品如此醜陋乖戾。
記得當初去到求雨的祭壇,馬上就擔心會因飢餓而死。白白地施展那自然的力量,旱災還是那樣嚴重,民衆備受煎熬。怎敢慢慢走着去拯救這如被火焚的災情呢,很多時候只能依從一些不合常規的祭祀。
正知道這世間的興盛與道的關聯,就像有主管的力量默契安排一樣緊密。神靈信服聖君的德行,百姓享受到賢能地方官的恩惠。雖然天與人在顯明和幽隱之處相隔,但論及道理是不論形勢的。
早晨眺望田間的小路,那白色的雨水漲滿到天邊。田野裏到處都是歡快的歌聲與呼喊聲,百姓們不用人勉勵便積極勞作。糧食作物紛紛按時生長,雜草也容易被除去。清澈的泉水緩解了小範圍的歉收,家家戶戶都念着收穫後遺留田間的農作物以便有所補充。老天巧妙地在飢飽之間做出平衡,想來是考慮得很周到了。
我這老頭子已做好期待,這樣的恩情實在不淺。朝廷中有好的官職相招,朝廷的大門並非緊閉不開。就像在長安能獲得一袋粟米的俸祿一樣,或許也能引用以前的慣例獲得官職。要是不行,那就買座青山,修補房屋依然過吃粗劣食物的生活。
至於出仕還是退隱我又有怎樣的心思呢,人生就像一個水泡寄寓在這世間而已。孩子們能夠從事農業生產,在閒暇之時我教導他們要講究孝悌之道。雖與胡君隔着茫茫天涯相互守望,但彼此的情誼並不會就此減退。
張侯本就是萬中選一的人才,蘇子還辛苦反覆推薦。他能衝破雲霄俯瞰世間儒生,就如同笑着看那風中的花蒂。他在金鑾殿草擬詔書,天空雲朵悠悠。大丈夫應該卓越出衆,不一定要依靠他人的援引。如今就那能夠扭轉局面的詩句,都可以用來祭祀五方帝。現在就如懸掛的麻線般的大雨落下,立刻就能看到無數生靈獲得救濟。
賞析
這首詩圍繞多個主題展開,結構較爲複雜。開篇先讚賞胡學長的學識和詩才,表達相交恨晚之情,爲全詩奠定了對友人欽佩、珍惜友情的情感基調 。隨後通過回憶旱災時的艱難、求雨的急切以及最終的喜雨,展現出一種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和對上天、聖君、良牧施恩的感恩。
在詩中,作者巧妙地將自然現象(如旱災、喜雨)、人生追求(出仕與退隱)、友情、對他人才能的推崇等內容交織在一起。運用了多種意象,如「雅奧三百篇」 以《詩經》體現胡學長學識淵源;「長安粟」「仙曹」等暗示仕途;「一漚寓斯世」形象地表達出人生的渺小與短暫,帶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思考。語言上典雅莊重又情感真摯,既有對現實民生的描繪,又有超脫塵世的豁達,展現出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和精湛的詩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