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居即事

籬外誰家不繫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拼音

譯文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繫好船隻。春潮上漲小船被吹進了釣魚灣。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興,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爲是村裏來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門打開。

注釋

溪居:溪邊村舍。 即事:對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觸而創作。 系(xì):栓,捆綁。 去卻:卻是助詞,去卻意思爲去掉;關是門閂。 疑:以爲。

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薰陶。這首詩勾畫了一幅恬靜、平和的水鄉春景圖:臨水的村莊,疏疏落落的籬笆,悠悠飄蕩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門,奔跑的兒童······和諧而富有詩意。

賞析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爲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繫船”句,卻於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於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爲“不繫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春風”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纔會隨着風勢,由遠至近,悠悠盪盪地一直漂進釣魚灣來。不繫船,可能出於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着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裏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後嬉戲之外,少有閒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爲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脫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塗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讀者展現出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畫:臨水的村莊,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盪的小船,奔走的兒童,掩着的柴門。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讀者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鬚、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閒適舒坦的心情。
崔道融

崔道融

崔道融,唐代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後,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遊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後入朝爲右補闕,不久因避戰亂入閩。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於永嘉山齋集詩500首,輯爲《申唐詩》3卷。另有《東浮集》9卷,當爲入閩後所作。與司空圖、方幹爲詩友。《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其中一些作品較有社會意義,如《西施灘》否定“女人禍水”的傳統觀念,爲西施鳴不平,詩曰:“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田上》寫農民冒雨夜耕的辛勞。《寄人》、《寒食夜》等詩亦爲佳作。崔道融的詩作和羅隱一樣,流傳的不多。其風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較多樣。其中《牧豎》一詩流傳較廣。 ► 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