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脣 · 感興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闌意。
拼音

譯文

細雨綿綿,恨意難消,天色微暗,愁緒堆積,但雨中的江南景色依舊非常美麗。水邊村落,湖畔漁市,裊裊升起一縷孤零零的炊煙,那麼淡,那麼細。 一行長途跋涉的鴻鴈,在那水天相連的遙遠天際,款款飛行,遠遠望去好似列隊首尾連綴。此時凝望這搏擊長空的大雁,誰能理解我憑欄遠眺的含意。

注釋

點絳脣:詞牌名。調名用南朝江文通《詠美人春遊詩》:「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緑蕷。不知誰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脣。行人成息駕,爭擬洛川神。」元《太平樂府》注「仙呂宮」。髙拭詞注「黃鐘宮」。《正音譜》注「仙呂調」。宋王元之詞名《點櫻桃》;王梅溪詞名《十八香》;張東澤詞有「邀月過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遙隔沙頭雨」句,名《沙頭雨》;韓澗泉詞有「更約尋瑤草」句,名《尋瑤草》。《淸眞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點絳脣》又通稱爲「點將」,用於元帥昇帳、江湖豪客的排山等,其作用是爲了表現塲面的宏大和增強氣氛。雙調四十一字。前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後闋五句,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雨恨雲愁:謂江南一帶烟雨迷蒙,容易使人感到愁悶。 佳麗:景色秀麗。 孤煙:炊煙。 征鴻:大鴈。因鴈秋天南徙,春天北歸,故稱。 行(háng)如綴:排成行的大鴈,一隻接一隻,如同綴在一起。 凝睇(dì):凝視。睇,斜視貌。 會:理解。 憑闌:倚靠欄杆。闌,亦作「欄」。

《點絳脣·感興》是宋代詞人王禹偁傳世的唯一詞作。此詞以清麗的筆觸、沉鬱而高曠的格調,即事即目,描繪了江南水鄉的風物景色,並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爲的政治理想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全詞寓情於景,因情繪景,風格清麗,感情質樸,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詞境,其影響及於兩宋詞家。

賞析

這首詞以清麗的筆觸,描繪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過了用世的抱負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愁悶。 詞的上闋寫憑欄望遠。起首「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先抑後揚,寫江南多雲多雨令人感到惆帳,然而卻無損於它的秀麗景色。「雨恨雲愁」是主觀感覺的強烈外射。雲、雨哪有什麽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明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雲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鬱積著愁悶。即使是這彌漫著恨和愁的雲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此兩句由謝朓的《入朝曲》「江南佳麗地」句化來,但清新之氣不減。「雨恨雲愁」移情於景,襯出詞人惆悵苦悶心情。「依舊」暗喩了今昔之感,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説,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爲後文抒情埋下了伏筆。三四兩句抓住江南水鄉常見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進行細致刻畫:「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裊裊昇起,一片寂寥、蕭瑟的景象。「孤」「細」二字暗示了詞人凄清傷感的情緒。「一縷」是説人煙稀少,漁村裏人家很少。行文淡淡,如話家常。 詞的下闋著重抒情。「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承前闋寫景而來,視角由低而高,轉寫空中: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詞人仰望天空,只見天邊鴻雁連綴成行,展翅奮飛。「征」字寫鴻雁飛行之遠,「綴」寫雁群相連之密。大雁成群奮飛,充滿了生機,反襯出了詞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獨寂寞。古人心目中,由飛鴻引起的感想有許多。如「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這裏,詞人遙見衝天遠去的大雁,觸發的是「平生事」的聯想,想到了男兒一生的事業。王禹偁中進士後,衹當了長洲知縣。這小小的芝麻官,無法實現他胸中的大志,於是他恨無知音,愁無雙翼,不能像「征鴻」一樣展翅高飛。詞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負志向,不由思潮翻滾,發出了「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闌意」的喟嘆,含蓄而凝練地表達了自己報國濟民的遠大抱負和無人理解、屢遭貶謫的悵然苦悶心情。 這首詞藝術風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的格局,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面目。詞中交替運用比擬手法和襯託手法,層層深入,含吐不露,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飾。從思想內容看,此詞對於改變北宋初年詞壇上流行的「秉筆多艷冶」的風氣起了重要作用,爲詞境的開拓作了一定的貢獻。
王禹偁

王禹偁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