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琴歌

· 李鍇
島中之木名莫知,飲霜飫露凡幾時。 良工斷之解作片,片片聲中青玻璃。 日雕月磨沃以漆,黝黝玄光橫四尺。 空中坦外如几平,四匝尋之無寸隙。 斯須蓋啟金樞轉,霏微花色蠃紋施。 玉柱密插蟠螭身,鳳眼低嵌雕龍片。 銀絲雙絃二十六,一絃一聲聲勝肉。 別琢香檀曲撥多,經緯縱橫絃下伏。 彈絃無事須銀甲,但將檀撥輕挑壓。 滿耳琤璁絃上鳴,不知宮調何由洽。 初彈參差殊細微,女兒私語翡翠幃。 鏗然一轉得秀整,羅裌慢搖金釧冷。 三轉四轉曲入破,蒼巖石罅幽泉過。 嗈嗈嗷嗷沙雁驚,急雪亂攪飛花墮。 輕淫妖豔風習習,曼聲浮蕩新聲澁。 碧眼蠻工一再彈,欷歔北客天南泣。 吾聞中國聖人之,樂和且平抑揚清。 濁皆正聲洋琴爾,慎毋多鳴使人不識初古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飫(yù)露:飽飲露水。「飫」意思是飽食。
  • 黝黝(yǒu):形容顏色深黑。
  • 玄光:黑色的光澤。
  • 斯須:一會兒,片刻。
  • 蠃(luǒ)紋:像螺殼一樣的紋理。「蠃」同「螺」 。
  • 蟠螭(pán chī):盤曲的無角之龍,這裏形容琴上裝飾的形態。
  • 宮調:古代音樂術語,用以限定樂曲的音高及調域等。
  • 入破:唐宋大麴的專用語,大麴每套都有十餘遍,分爲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是破這一段的第一遍。
  • 嗈嗈(yōng)嗷嗷(áo):擬聲詞,形容沙雁鳴叫的聲音。
  • 輕淫妖豔:形容音樂風格輕盈、富有魅力且變化多樣。
  • 曼聲:輕柔舒緩的聲音。
  • :這裏指聲音不流暢、有些生澀。
  • 欷歔(xī xū):哭泣後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翻譯

海中島上有樹木,誰都不知它叫什麼名,它飽飲霜露,不知歷經多少時光。能幹的工匠把它砍伐加工成薄片,每一片發出的聲音,如同清脆的青玻璃撞擊。 一天天雕琢,一月月打磨,再用上好的漆潤澤,琴身黑亮,散發着幽光,足有四尺。琴面平整得如同几案,圍繞四周尋找,竟沒有一絲縫隙。 片刻間,琴蓋打開,金制的琴軸轉動,琴身上呈現出如霏微花色般細膩的螺殼紋理。玉製的琴柱緊密排列,如同蟠螭蜿蜒,雕花的琴片上低低鑲嵌着鳳眼般的裝飾。 琴上有二十六根銀絲雙弦,每一根弦發出的聲音美妙勝過歌喉。又雕琢了許多香檀木做的彎曲撥片,它們縱橫交錯,隨時準備在弦下發揮作用。 彈奏這洋琴,無需銀製的指甲套,只需用檀木撥片輕輕挑動按壓。滿耳都是弦上清脆悅耳的聲音,卻不知這樂曲的宮調如何協調得這般美妙。 剛開始彈奏,聲音細微而參差不齊,就像女兒在翡翠幃帳中悄聲私語。突然音調一轉,變得秀雅齊整,彷彿身着輕羅衣的女子慢慢舞動,身上金釧冷冷作響。 樂曲幾次轉折進入高潮,就像幽深的泉水流過蒼岩石縫。那聲音令沙洲上的大雁驚飛鳴叫,又似急雪紛飛,攪亂了飄落的飛花。 曲調變得輕柔迷人、風情萬種,聲音舒緩又帶着新聲的一絲生澀。西洋的樂工彈奏了一遍又一遍,讓漂泊天南的北方遊子聽後,忍不住抽搭哭泣。 我聽說中國的聖人重視音樂,音樂應和諧、平衡,抑揚清正。洋琴啊,你雖然曲調繁多,但也應保持純正的聲音,千萬不要發出過多繁雜之音,讓人忘卻最初古樸的情感。

賞析

這首詩詳細地描繪了洋琴這一樂器,包括它的製作材料、構造裝飾、彈奏方法以及音樂效果等方面。開篇從洋琴的製作原料取材於海島不知名樹木寫起,展現其選材的獨特。接着用細膩筆觸描繪琴的製作過程與精美外觀,如對琴身裝飾諸如蟠螭、鳳眼等描寫,體現其華麗精緻。

在描述彈奏過程與音樂效果時,詩人運用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初彈的細微聲音比作女兒私語翡翠幃,把曲調的轉變比喻成羅裌慢搖金釧冷,入破時的曲調比作蒼岩石罅幽泉過、沙雁驚飛、急雪飛花等,從細微輕柔到激昂宏大,生動地展現出洋琴音樂豐富多變的魅力。

最後,詩人由洋琴音樂聯想到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對音樂「和且平、抑揚清」的標準,希望洋琴也能保持純正古樸之音,流露出對傳統音樂觀念的堅守,以及對音樂蘊含美好情感的追求。整首詩語言優美,描寫入微,在展現洋琴特色的同時,也表達了文化交流碰撞中的思考。

李鍇

清漢軍正黃旗人,字鐵君,號眉生,又號豸青山人、幽求子、焦明子。李輝祖子。嘗充筆帖式,旋棄去。乾隆元年舉鴻博,未中選。以岳丈大學士索額圖聲勢煊赫,避去,隱於盤山豸峯下。詩亦脫俗,而刻意求高,不免有斧鑿處。有《睫巢集》、《尚史》等。 ► 477篇诗文